虚伪的公信力

香港记者协会有一个给记者的采访建议,其中包括,当去外地采访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一定要记得做好自我保障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不过,如果真的要让一个记者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和自己的上司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包括我自己,每次遭遇突发事件,脑子里面从来没有想过保险这个问题;二来,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一想到可能会因此给上司一个负面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下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沉默。而现实情况是,就算有记者向就职的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上司都会打着哈哈,或者是非常为难地表示,时间如此紧急,真的做不到啊。也因为这样,记者协会特别公布了一些24 小时之内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热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把电话告诉自己的上司。

不过,坚持这样做的记者,往往大多会成为上司眼中一个麻烦的下属,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会觉得这个下属毫无事业心,不明白记者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的。而很多媒体人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因此,就算每天工作20 个小时也没有加班费用,大家还是心甘情愿,因为做了记者,就是这样。

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记者这个职业名称,单纯来看这样的一些事实,这个行业的收入是否合理?

我还记得自己是在90 年代中期加入媒体这个行业的,作为一个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新手,每个月的月薪有13 000 港元。但是在15 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月薪最低的只有6 500港元,平均在7 000 港元到10 000 港元之间。当然,90 年代是香港媒体最蓬勃的时期,带动了记者这个行业的收入增加,有一些媒体,一年甚至可以加两三次工资,但是现在,媒体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香港记者协会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因为超时工作成为常态,计算下来,记者的平均时薪是20 港元,虽然香港还在为是否设立最低基本工资而争论,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能够被香港社会所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就算不加班,这样的收入,也已经是香港平均收入的下限了。

2009 年的时候,香港一家自称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总编,和年轻的前线记者发生了一场争论。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篇网络上流传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大家感叹,如果记者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保持新闻专业主义激情?而且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为了理想不要面包的人当然会有,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多抱怨。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媒体成了一个需要靠理想来支撑的行业。在美国,除了进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普通的报纸记者,做了十年,也可能不过五万美元的年薪,扣除税金,勉强够得上一个中产。

我的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在FOX 新闻部做制作助理的工作,这是成为记者的第一步,只有过了这关,才有机会成为在镜头前报道的电视记者。但是这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 000多美金,朋友算了一下,在纽约负担房租以及交通的基本费用都不够,自己也没有能力倒贴,最后只能够忍痛放弃。

不过虽然工资收入不高,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或者到艰险的地方采访,补贴却是相当高的,而且媒体最担心的是,员工千万不要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也因为如此,保险非常重要。而如果要去战乱的地方,在一些媒体,如果记者不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考试,那就没有赴前线采访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买了巨额保险的媒体,保险公司还会派出安全顾问,陪同记者采访,一方面给予安全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如果记者是在没有遵守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出现意外,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理赔的。

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透过网络,听到了很多内地媒体记者的求助声音,这原本应该是所在媒体承担的责任。但是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把缺乏经验、设备,甚至身体状况不佳的记者放到了前线。虽然,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但是保护自己员工的安全,则是企业的职责。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媒体身上也发生过。汶川地震,由于缺乏专业的灾难报道的训练,一些前线记者因为装备不够,甚至是因为没有穿上适当的鞋子,令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这些从灾难现场回来的记者,精神上同样遭受强烈刺激,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往往会对他们的一辈子造成影响,而这些,并不是每家媒体都会考虑到。

在内地,记者的地位算是不低,收入和其他职业相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因此吸引不少人加入。但是很多记者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就收到一个网友的留言,他说,在新闻机构工作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和公司签约,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将来终有一天能够在这家媒体工作的希望,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他的身边,这样的新闻人很多,他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

虽然在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的眼中,这些不计较个人待遇,从工资收入到保险,才是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的表现,但是想深一层,如果媒体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尽到责任,维护其应有的权利,那么是否会让自身的公信力显得虚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