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坚持不懈(10)

从那时起,计算机继续朝着更小、更快的方向发展,到1986年,英特尔唯一一家国外芯片厂生产出了386芯片。这家工厂位于耶路撒冷,386芯片的处理速度是33兆赫,虽然远不及今天的芯片处理速度,但当时英特尔将其称为“辉煌的成就”―它比8088的处理速度快了将近6倍。英特尔公司真真切切地踏上了它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曾经预想的道路。摩尔曾经预测计算机行业每18~24个月晶体管体积会缩小至原来的一半,而芯片的处理速度则会翻倍,这个持续二等分的说法被称为“摩尔法则”。围绕这个挑战所建立的芯片工业也使得芯片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IBM、华尔街以及商业媒体一哄而上―时钟频率及大小成了他们衡量芯片市场价值的标准。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当时另外一个因素加入进来:功耗。芯片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快,就像摩尔当初预言的那样;但问题是芯片工作的时候,所耗的功率以及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芯片过热很快就将成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最明显的解决办法就是装一个风扇,但是,考虑到笔记本电脑的状况,要为芯片降温所需的风扇太大了,不大适合装在这样的电脑里。行业内专家将这种两难的状况叫做“功耗壁垒”。

在英特尔公司内部,以色列团队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有多少个深夜,在英特尔海法的工厂里,他们吃着已经凉了的外卖,喝着热咖啡,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功耗壁垒的问题。以色列团队比其他人都更关注行业内人士所说的“移动性”―从专门为笔记本电脑设计芯片,然后将这种芯片普及到所有的移动设备上。因为注意到这个趋势,英特尔公司将为整个公司设计制造移动芯片的任务交给了以色列分公司。

即使被赋予了如此重任,以色列人依然坚持不屈从于英特尔公司的主流思想。“以色列的研发团队,在被赋予‘移动性’的任务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进这种思想了,当时这和英特尔内部的主流思想是相违背的。”英特尔以色列团队的主管浦大卫(David“Dadi”Perlmutter)解释说。浦大卫毕业于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从1980年开始就在英特尔以色列团队从事芯片设计工作。但是,在他们这些不入流的思想中倒是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功耗壁垒的问题。罗尼?弗里德曼(Rony Friedman)当时是英特尔以色列团队的高级工程师之一,仅仅是出于好玩,他自己瞎琢磨出了一种制造低耗芯片的办法,这与当时流行的主流思想明显背道而驰。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要想使芯片运行速度更快,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它输出给晶体管的功率。罗尼?弗里德曼认为,这跟汽车和发动机的关系有点相似,到了一定程度,要想通过增加发动机的转数来加快汽车的速度就会越来越难。发动机的转速和汽车的速度之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到了某一个点,引擎的转速太高,温度太高,汽车的速度就必须减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