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坚持不懈(9)

“我们用以色列的方式做事,直到把问题分析到最透彻为止。”这是邓慕理(他的绰号叫“莫利”)对圣克拉拉的英特尔高级主管和他的以色列团队之间的区别的历史性论断;同时,这也是一个可供研究的、充分体现以色列人的肆无忌惮的案例。

关于英特尔能否存活的争论总会有个结果,但是这场异常激烈的、持续了数月之久的论战已经远不仅仅局限于英特尔公司了。它同样关系到今天众多普遍存在并被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计算机公司是否还会继续存在。

邓慕理是英特尔以色列运营团队的领导,该公司是以色列目前最大的私人部门,年出口额达15.3亿美元。他为我们讲述了英特尔在以色列的故事,以及英特尔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斗争。

纵观现代计算机发展史,数据处理的速度―计算机完成一项任务需要花费的时间―取决于芯片晶体管的速度,晶体管不断地切换(On/Off),它们处理的命令形成代码,就像字母常常被组成词语一样;据此原理,上百万次切换就能不断地记录和处理数据了。晶体管控制的速度越快(晶体管的“时钟频率”),软件处理数据的功能就越强,这样计算机就能从曾经荣耀的计算器转变成多媒体娱乐的工具和为企业服务的机器了。

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主要是火箭专家或者大型高等院校在用。一台计算机甚至要占据好几个房间甚至整栋楼,放在办公桌或者家中的计算机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所有这些开始改变是在1980年,当时英特尔的“海法团队”设计出了8088芯片,它的晶体管每秒钟大约能切换500万次(4.77兆赫),而且体积足够小,这才使得将计算机放到家中和办公室的想法有可能成为现实。

IBM采用以色列的8088芯片制造出了它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由此开创了计算机的新时代。这对英特尔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公司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后来提及这段历史时说:“随着(和IBM)合同的生效,英特尔获得了整个行业的设计权,赢得了微处理器之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