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权威不可忘(1)

摆平周勃、干掉刘长,充分证明了刘恒驾驭政权的手腕。但是这引起了他起先的宠臣贾谊的不满。

贾谊凭什么要不满呢?难道因为刘恒为了抚慰周勃等人的情绪,而丢卒保车,把他贬到长沙当太傅?显然不是,我们知道贾谊是个忠心耿耿的家伙,就算刘恒要他死,他也会真心谢恩,不会有丝毫怨恨。他之所以对刘恒有意见,在于刘恒对文法吏的重用毁灭了他心中的政治理想。

虽然贾谊出自汉朝第一代文法吏廷尉吴公门下,深得吴公赏识。但贾谊究竟和吴公不同,他不是纯粹的政客,而是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是讲究尊严的士大夫,是充满灿烂理想的文人,他的心灵和先秦贵族们息息相通。很显然,这样的人活在汉朝,是生错了时代。

就在淮南王谋反被发觉这一年,贾谊曾经被召回了长安,因为刘恒到底有些想他了。他风尘仆仆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刘恒坐在未央宫著名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很好,但同时也有点疑虑。因为祭祀完毕,他脑子里不免胡思乱想:如此煞有介事地搞祭典,到底有没有鬼神来享用祭品啊?正在这时,贾谊来了。刘恒当即想问问这位大汉最博学的小伙子有关鬼神的问题。

忠臣贾谊立刻认认真真地给刘恒做了最详细的解答。这家伙的脑子简直像台电脑,口沫横飞,旁征博引,一直讲到半夜。刘恒没想到他这么能说,都听傻了,不知不觉身子往贾谊身边移去,生怕耳朵里漏掉了一个单词。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诗评论过这件事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责备文帝不明事理,问鬼神之事而忽略百姓疾苦。这真是腐儒之谈,要知道这世间除了政治之外,还有纯粹不计功利的学问,刘恒问问鬼神,想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有什么不对呢?我们祖国不就因为一直缺乏这种探究纯粹学问的精神才导致落后的吗?

刘恒究竟是个很有自尊心的皇帝,虽然听得过瘾,但在贾谊走后,仍然目眩良久,怅然若失,叹道:“唉!我好久都没有见到贾谊,自以为学问可以超过他了,哪知道他妈的还是差得远。”虽然很沮丧,但至少透露他一度是把能省的时间都省下来,相当用功学习,企图超过贾谊的。这样等贾谊来夸奖他的时候,就可以得意洋洋地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做爱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的。”保持刻苦学习的优良作风,这对一个身边美女如云的皇帝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的原因,总之在这次谈话后不久,文帝立刻又把贾谊贬到梁国,当梁孝王的太傅,五年后,贾谊死在梁国,再也没有回到他忠心的皇帝身边。有时候我想,如果贾谊能像袁盎那样偶尔拍拍文帝的马屁,不要把才华展露得太嚣张,文帝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贬到外地做官。

贾谊的一生事迹已经简略如上所述。但他的牢骚还要详细谈谈。

其实贾谊虽然身在下郡,一颗红心却无时无刻不挂念朝廷。早在流放长沙的时候,贾谊就不断地给刘恒上书,发表政治见解。比如在文帝五年,刘恒下令废除了“盗铸钱”的法令,让天下百姓可以随便自己铸钱。因为汉朝初年仍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刘邦嫌这种钱分量重,命令改铸荚钱。所谓荚钱,就是像榆荚一样轻便的钱。这种钱既然轻,则很多枚才能当原来一枚的价值,所以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一石米竟然要花一万钱,也就是说,扛一麻袋钱才能换一袋米,老百姓怨声载道。刘恒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下令铸造四铢钱。按照汉代的换算,四铢大约相当于两,也就是原来秦代半两钱的三分之一,今天的克。比秦钱还是轻多了,可见以前的荚钱还远远轻于四铢钱。

刘恒放开政策,让百姓拥有铸钱的权利,也有他的道理。以前的钱是用铜铸的,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像钞票,是用纸做的,一张一百块的纸币,本身价值远不到一百块。而一枚重四铢的铜钱,它本身携带的铜就和它的面值相当。所以让百姓铸钱,原则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攫取利润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即便在现在,法律严令禁止私人铸币,仍有不少人以身试法。何况法律还允许呢?因此,铸钱的人都拼命往钱里掺杂铅、铁这种相对来说价值低的金属,让这些劣币在市面上流通。只有这样,铸钱才会有利润。否则,花去的铜和钱的面值相当,谁还会去浪费时间铸钱,那不是傻瓜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