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变通(1)

变通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易经》,“穷则变,变则通”就是这本书里的话,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对变通大力推崇,不过它还是设定了一个前提条件: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辙了,穷途末路了,按老法子行不通了,这时就需要变。

儒家将《易经》奉为经典,自然也赞同变通的观点,孟子就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按他“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则,嫂子掉进水里时怎么办?眼睁睁地不救嫂子,让她沉溺而死,这可讲不过去。孟子理屈词穷下只好变通,允许在此时用手拉嫂子一把,“授受不亲”这一套,只好暂时失效。

定一个过高、在现实中难以贯彻的标准,遇到实际问题绊住了,就只好变通。仔细想一想,孟子的这个男女授受不亲,需要变通的地方太多了,绝不止嫂子落水时需要变通,嫂子干坏事需要阻止她时,嫂子与小姑子打架而哥哥不在时,女儿要去与情郎私奔恰好被父亲发现时,这些时候,恐怕授受不亲的规矩都得变通一下了。

既然在现实中难以实施,为什么要定这样高标准的规则?对孟子来说,想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严正,后世那些定高标准的,恐怕是为了博取皇上的欢心,彰显自己要求高要求严,对皇上忠心。但这么一来,执行时的变通就不可避免了,久而久之,变通就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遇到稍微为难的事儿,首先想到的就是变通。而有了变通这件超级武器,任何严格的律令条款规则,都派不上用场,直到被变得四通八达、漏洞百出,再也难以起到规则的作用。

时至今日,变通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现象,普及率肯定大过麻将,可以说是人人讲变通、人人会变通,并且人人以变通为荣,以死板不会变通为耻。在日常生活里、工作岗位上、民间仪式上以及法令政策贯彻的过程里,社会的角角落落无处不活跃着变通的影子。

有一个正面讲变通的故事,说是一个死脑筋的人横拿着一根长竹竿,进不了城门,因而痛苦发愁,于是就有人给他建议:“何不将竹竿折断,这不就可以进去了?”可死脑筋的人究竟不是傻子,他知道折断之后,竹竿就派不上用场了。这时来了一个脑筋灵活的人,他说:“不用折断,将竹竿顺着拿,就可以进去了。”死脑筋的人恍然大悟,将横着的竹竿顺了过来,果然毫无阻碍的就进了城门。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很形象地说明了为何要变通、变通的目的、变通的前提以及变通的技巧。当一件事情受到障碍阻挡,无法进行下去,这就需要变通,变通的目的是让事情能够顺利进行。这种变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阻碍事情进展的那个东西不能改变,那个东西在故事里是城门,在现实中是原则规定或者是道德良心,总之这个东西不能变,要变的是具体事情的操作技巧,在事情不能夭折的情况下,改变方法和操作技巧,让事情顺利地进行。

不过任何事情有正面,也就有反面。反面讲变通的故事,也有一个着名的例子,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因为高山挡住了自家门前的通路,所以愚公下决心移山,并且是世世代代不停歇地搬移。这个故事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家不可以搬移,虽然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但家与城门一样,象征着绝不能变通的东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