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间”的意思是批评,挑毛病。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大禹这个人,我想挑一下他的毛病,实在挑不出来。大禹这个人,吃饭很节俭,很简单,几近苛刻,但是他却虔诚地孝敬鬼神,祭品极其丰洁;对衣服的要求很简单,穿着十分朴素,但在祭典、礼仪上却表现得丰洁、华美;身为国君,自己的宫室一点也不奢华,所谓宫室不过是在山脚下这个地方搭建的一个草棚,他把这个草棚作为“指挥部”,或者叫临时休息处,对国家的公共事务比如说沟洫水利工程,那是尽心尽力,以期获致全体生民的福祉。这样的人,想批评都找不到理由。
孔子为什么赞扬致孝乎鬼神、致美乎黻冕呢?这种祭祀行为怎么受到赞扬呢?这个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古代帝王祭祀上天鬼神,是治国大事。《论语·尧曰》篇:“所重民、食、丧、祭”,而《左传》有这样的言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百姓认为,祭典的虔诚与否,关系着天下的祸福。先民社会,思想朴素。他们认为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力量,可以主控人世间的幸福与灾祸。而这力量来自无可闻见、无可触摸的鬼神,鬼神之中则又以高居天上、主宰一切的天帝为最尊贵。另外,死去的祖先,则同样有着福佑子孙的力量。他们身体虽已枯朽,精神却仍系于人世,足以庇护孝敬他们的子孙后裔。因此,为了求得人世间的平和与幸福,先民自然产生畏天、敬祖的思想,以及祭祀天地、鬼神、祖灵的仪式。
孔子赞美大禹的精神,说他自奉俭约、勤勉于公共事务,用今天的话来说,是真正关注民生,治理水患。
造福四千多年前众多子孙的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开会,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接受任务后,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大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不朽人杰。从女娲、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到尧帝、舜帝和大禹,治水成功,天下混一,“中国”初成,由大禹和他的儿子启,开启了灿烂的夏文明。大禹是黄河文明的继承者、总结者、发扬者、传播者。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曲阜为孔子守孝三年之后,就到岸边的西河讲学。他教出了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教出了晋商始祖段干木,教出了在魏国变法的李悝、在楚国变法的吴起以及墨家的禽滑厘等。据说,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一个“王者之师”、文学修养很高的子夏,有一天去拜谒大禹庙,口中吟诵的正是上面这段《论语·泰伯》中孔子赞美大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