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子路之死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子路为人比较粗暴,但他的品德特别好,武功也好,孔子非常喜欢他。“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南怀瑾对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子路最怕听见孔子讲话,为什么?因为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为学。道理明白了,行为又配得上,这就是所谓“履践”的工夫。做不到岂非等于自欺?有句古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但子路例外。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这些人都是屠狗辈,没文化,却很讲义气。

子路是孔子诸多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之一。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一个寒冷的冬天,63岁的子路悲壮地牺牲。《史记》载子路之死,如下: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意思是说,子路在被攻击之时,帽子的簪缨断了。他谨守礼法,想整冠之后再走,然而敌人并没有等他,瞬间即被敌人剁为肉酱了。悲壮啊。生死关头,子路念念不忘的仍是礼法,比如帽子是否系好等。“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是后来在卫国出现大乱的时候战死的。卫国发生变乱时,他刚从外面回来,原来他可以躲开这场祸乱的,但他没有逃避,他听到消息,认为“见危授命”,更应该前去,不能逃避。

本来,子路在孔子自卫返鲁时,跟着老师回到了鲁国,并曾在季孙氏那里做事。三年后,他又受邀回到了卫国,做了大夫孔文子私邑蒲地的长官,即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继承父职为执政。孔悝之母孔姬是蒯聩的姐姐、卫出公的姑姑,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都城,强迫孔悝与之结盟,并劫持孔悝登上高台,进攻卫出公。孔悝的家宰栾宁见政局有变,派人通知了驻守在孔悝采邑平阳的子路。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

赶到帝丘时,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门弟子、卫大夫的高柴由城内逃出,因卫国大乱而准备归鲁。高柴劝他不要去了,去了等于送死,子路说:领人家的俸禄,危难之际就无法退却。

子路冲入城中,参加作战,终因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一看,必然要殉身了,于是,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他认为儒者之死,应该整其衣冠。在系帽带时,子路被对手杀死,随即被一拥而上的蒯聩党徒剁为肉酱。

孔子悲恸不已,哭于中庭,口中喊着:“啊呀,这是上天要断了我的命啊!”据说孔子听使者说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酱,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