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体力行

 

老子说:大道非常平坦,但是人们偏偏喜欢小路。很明显,老子认为人们可以学道,却因为偏爱而不学。有的人无论怎么开导,也不能开窍。有的人过于自负,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读再多的圣贤书也是枉然。有的人没读几本书,甚至不识字,像六祖惠能,却颇有慧根,几句话足可以受用终生。

老子说:具有最高智慧的人闻道而勤行之,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下等的人大声嘲笑大道。孔子教弟子,分为中等智慧以上和中等智慧以下两种人,对七十二弟子讲“六经”,对三千弟子讲“诗书礼乐”,对其他人多少讲一点东西。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

不可能每个人最后都成为圣贤,这一点孔子非常清楚,所以他提出只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这些道理就可以了,接近或者成为圣贤的门路孔子指给每一个人看了,你可以不成为圣贤,但是想成为圣贤就必须走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

孔子只是指路,不是强迫,并不是强求人们去走这条路,因此,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冉有为自己辩解说,“不是不喜欢夫子的道,可是我实在没有能力做到”,孔子严肃地批评了他。“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道摆在那儿呢,你不愿意走可以,但不要找借口。只要你愿意走,无论你是平头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官员,都可以走,但是,为什么有人不愿意走,有人走到一半,有人却能走到最终呢?这就是孔子批判的“巧言令色”了,说一千道一万,语言再漂亮都没有用,关键在于行动,在于身体,在于“闻道而勤行之”。孟子批评齐宣王对王道仁政推三阻四,说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想去做。因此,只要人们有心去向贤者学习,那么,就像孟子所说的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就像荀子所说的路途之上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大禹。《论语》的开篇就是讲“学而时习之”,圣贤的道德标杆放在那儿呢,就看你学不学了。

所以我说,《论语》实在不是用来注释的、讲道理的,而是用来身体力行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