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贫乐道

 

孔子64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

孔子在他年老、腿脚不灵便的时候,唯独举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夫子之道,可见孔子一生都看重好学不厌、忧道不忧贫的品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论语·述而》)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君子可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颜回家多穷啊,可是颜回仍然能够做到“不改其乐”,就是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富贵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明朝灭亡之后,顾亭林始终不肯投降,坚持做明朝的忠臣,要成全自己的气节。清朝当然要嫉妒,顾亭林做人非常聪明,自己不投降,却让自己学生去做清朝的官,这样可以回过头来保护自己不投降的名声。他坚持在地下做策反工作,意图在复明。这事一旦被抓到,那可是要灭九族的,他自己不仅名气大,又很有钱,所以他为自己想好了后路,即使他日被灭了九族,也要留下一个根,否则顾家文化到他这儿就断了。

怎么留下根、又不被查出来呢?他的办法就是多生孩子,当然不是和一个地方的女人生。他有的是钱,于是,他周游各省,每到一个地方娶一个太太,生下孩子又走了。然后再娶太太,生下孩子他再溜。走遍天下,他娶遍了天下的女人,还看了各省的军事要地。所以他娶了很多太太生过许多孩子,他有他的道理,一旦因为他反清复明被抓而灭族,他总可以多留下几根苗。后来他写了一部名著,书名叫《天下郡国利病书》,写到了中国的民族性,成为研究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思想的必读书。

顾亭林就保留了儒家之气节。

同时,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求知中体味到无穷乐趣。

无论社会价值观怎么多元,无论人心多么思变,应该看到,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理想是什么?就是希望明天更好、希望社会更和谐,希望人间更美好。所以,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