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处湘桂交界,民风剽悍,械斗成风,新宁汉子至今武勇冠绝湖南。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时有冲突,汉族内部又经常发生土著和移民以村落为规模的械斗,白莲教、三合会势力也十分活跃,民变时有发生。到江忠源的时代,村民械斗已成家常便饭,任意在新宁农村挑选一个壮汉,都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精悍老兵。江家是新宁大族,自然处于斗争的最前线,故江氏兄弟虽是读书人,却个个弓马娴熟、武艺高强。道光十六年(1836年),瑶民蓝正樽发动起义,波及新宁、武岗等地区。这时候江忠源还是未中举的秀才,没有机会发挥,但蓝正樽引发的骚乱和破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过后,新宁蓝正樽余党蠢蠢欲动,赋闲在家的江忠源注意到了这一股汹涌的暗流,他极度轻视清朝政府军的战斗力,于是暗地里以兵法部勒乡中子弟,为即将到来的动乱作准备。道光二十七年,雷再浩率蓝正樽余部与广西的三合会组织取得联系,发动规模庞大的起义。雷再浩起义的规模远胜蓝正樽,从者万人,分兵进攻广西全州、湖南道州、广西浔州、郁林州一带天地会纷纷拈香拜会,预备响应,清廷震动。如此盛大的登场准备,雷原想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极可怕的对手江忠源。江忠源率江家子弟兵百人,实施“斩首战术”,避开声势浩大的雷军主力,直捣雷再浩的老巢,仅一战就抓住雷再浩杀掉。一场规模浩大的叛乱,被江忠源以雷霆之势迅速平定,本该旷日持久的平叛战争,在一夜之间结束,对社会的破坏降到了最低。清廷这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举止高明到可怕的用兵奇略,仅叙功擢为浙江秀水知县。
因为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江忠源被我国史学界长期骂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爪牙、帮凶,被打扮成一个残忍而阴毒的人物。和我们通常在书上那些谩骂文字里读到的残忍刻毒的害民狗贼江忠源完全不同,江忠源在秀水任上勤政爱民,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清官模范。江忠源任秀水知县时,恰逢天灾,饥民遍地,盗匪四起,政府拨给的赈灾物资不敷其用。江忠源以祭天求雨的名义召集当地富户在龙王庙集会,然后要求富人捐纳赈灾。凡捐纳银粮的人家,江忠源手书“乐施好善”匾额,令手下敲锣打鼓,送到家中悬挂;一毛不拔,或者只是象征性打发几个小钱的,则书“为富不仁”四字挂于其家正门,并每日派手下查看,不得私自摘取,为富不仁的人家只得纷纷出钱摘匾。江忠源不费朝廷分文,旬日间就征集大量物资,赈济秀水灾民,百姓皆称颂其德。江忠源才兼文武,为官软硬兼施,所谓“下马草文章,上马击狂胡”,在赈济灾民的同时,亲率团练围剿闹事的土匪,“擒大盗十数,邑大治。巡抚吴文榕待以国士”。嘉兴县令赈灾不力,反而鱼肉乡里,百姓蜂拥围攻衙门,呵斥县令说:“尔何不能效江青天活我,方从而鱼肉之(《水窗春呓》)?”群情激奋,捣毁县衙,隆锡堂太守亲往弹压而不能止,江忠源到嘉兴百姓则自动散去。其感孚人心如此!
《清史稿》称江忠源“究心经世之学,伉爽尚义”,“伉爽尚义”,大概是指江忠源少年时进京赶考,同乡举子病逝旅途,江忠源一斯文人,竟不远千里,将同乡腐臭的尸体背回湖南安葬。京师湖南相距千里,江忠源身负死尸,沿途客栈皆不让其投宿,江忠源以为人死他乡,回归故土,是天下最大的道理,竟然收起读书人的斯文面孔,以武力胁迫店家让其住店。历山河之险阻,赏风雨之艰难,仆仆风尘,几经劳瘁,最终将同乡送归故土。江忠源千里背尸,如太史公笔下之朱家、郭解,实是晚清一豪侠之士。
江忠源是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虽一直活跃在镇压农民起义的第一线,铁腕无情,但长期处穷乡僻壤,屡见新宁县百姓因饥馑而从叛,又亲历浙江大荒,江忠源深知百姓疾苦,竟存有百姓造反,情有可原的“大逆不道”想法。江忠源尤其痛恨为富不仁之徒,以为正是这些人把穷人逼上梁山。江忠源曾作诗一首,警告为富之人,切不可坏事做绝,逼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