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大学生

到1989年的时候,36岁的朱新礼已经做了6年多的村官。真金不怕火炼。朱新礼以他过人的才能,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被他们当做一棵好苗子。但此时的朱新礼却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充电”,好好“修炼”几年。尽管在当时,“知识经济”一词还没有像今天这么流行,但他相信,未来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知识的时代。

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的朱新礼走进县长的办公室,试探性地问道:“我想出去学习深造,组织上能不能予以考虑?”没想到县长居然爽快地答应:“没问题,等我消息。”

县长很快安排县委组织部的鲁部长,让他跟上级组织部门联系,准备把朱新礼作为沂源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送去学习。不久得到批复,朱新礼被安排到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习。

于是,朱新礼离开东里的乡亲,开始了三年的大学进修生涯。

“十年动乱”时期,大学曾经一度停办,许多人不敢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1979年恢复高考后,许多“大龄青年”纷纷进入大学校园。在朱新礼的同学当中,他算是比较“老”的一个,被同学们称为大哥。朱新礼被分配到7楼一个8人间的大宿舍,住的是架子床的顶铺。尽管条件简陋,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得“文革”期间错过了学习的朱新礼第一次正式走入大学的课堂,充溢在他心中的是一种特别的兴奋与激动。万分欣喜之余,朱新礼也感到了一些压力,毕竟自己的基础并不是很好。

“三十而立”,此时的朱新礼依然是年轻而朝气蓬勃,比年轻的“学弟”们多了几分成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朱新礼也感觉到自己年轻了不少。在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闯劲。

在学校的日子里,朱新礼每天提前预习当天要学的功课。每次上完课后,他都及时复习、整理笔记。晚饭后,他习惯性地散散步,然后继续到图书馆上晚自习。就这样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习管理、政治、文学、金融等。

至于生活、待遇,老朱根本顾不上计较。在进修了一年多之后,山东省冶金厅的一位朋友专程去学校看望他。这位领导一走进朱新礼的住处,立马懵了:8人间,还是顶铺,堂堂的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企业家,竟然住在这地方?

朋友立刻找学校的有关领导了解情况。原来,朱新礼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就简单地办了个手续,填上自己的名字。一贯低调的朱新礼从来不愿炫耀自己,更没有亮出过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企业家这些耀眼的“王牌”。

如果不是朋友出面过问,校方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位“名人”大学生的底细。了解了朱新礼的“真面目”后,校方赶紧安排给他改善待遇――让他“更下四层楼”,从7楼搬到3楼,住两人间的房子,而且为其配备了电视、电话,待遇“大大改善”。

现在回忆起来,朱新礼的确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深造的时间。谈到当初“躲”进象牙塔“闭关修炼”的原因,他曾经这样解释道,“我是觉得自己要把握好时间――应该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去学习,在经济繁荣发展的时候出去创业。而我学习那两年正是经济最低迷的时候,所以也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朱新礼的选择。选择在1989年去进修学习,对朱新礼来说,也许时间点的选择带有偶然性,但现在回顾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所选择的时间正当其时。

朱新礼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学习机会。同时他也的确把握住了这“最好的学习机会”。对于这段学习经历,朱新礼曾感慨地说道:“如果没有在管理干部学院学习的话,我可能会在村里一直干下去,或者是在地方政府混个一官半职,也就不会走上创业这条道路了。我觉得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这对培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很重要,也可以开阔眼界,甚至影响今后的道路。”所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三年是朱新礼最难忘的三年,也是收获较大的三年。朱新礼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从2000年开始,他专门拿出30万元作为学院的奖学金,持续十年,每年都要邀请学院的老师同学来汇源做客交流。

在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进修的这段时间,朱新礼不仅从书本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诸多课堂之外的东西,甚至有过一些“有趣的小发现”。比如,有时候,对老师讲的课没有兴趣,不想听的时候,肚子就饿得特别快,有时离下课还有好长时间就想着吃饭了。下课铃一响,他就往食堂跑。有意思的是,当他把这个小秘密告诉自己的同学时,全宿舍8个人竟然“同病相怜”。不过,这件小事给他一个启发:人们越是没事干,肚子饿得越快。

当然,并非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是这样,有些老师课讲得非常有趣,他越听越想听,有时候竟然都意识不到快要下课了。他自己解释说,“越是忙起来的时候,意念一转移,反倒不觉得饿了。你看炒股热的时候,人们就忘了吃,忘了喝,但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想着去喝酒,吃零食……”

于是,逆向思考之后,颇有商业头脑的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全国人民能够闲起来的时候,消费品需求不一定会下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