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 理 分 析(11)

境。如果一个人看起来精神错乱、毫无条理、紧张不安、难以成眠;如果他的话语表明他不能很好地组织自己的思路、统筹安排处理任何困扰他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说这是焦虑。后一个推断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压抑不是彻底的,从隐喻意义上来说,它允许一些潜藏的动因“渗漏”出来。

对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试验对象行为模式的缺乏是通过复杂的驱动力系统实现的,这和人类比较普遍的一种状态,亦即原始欲望状态的调节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种情况共同作用,形成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压抑其实就成为调节的隐喻说法。一旦我们领会了这种模式,就会发现压抑即是人在维护自己的信念。但是,我们唯一能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是,在一定程度上,试验对象的行为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因此他不会承认任何有失名誉的欲望,如不正当的性关系或杀父娶母的愿望等。

和压抑相类似的意识是抑制,这种经历我们耳熟能详,因为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例如,故意地“把某事抛在脑后”或“决定不去想它”,这都是抑制。当然,同样也有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不愿意去想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很像我们因害怕疼痛而缩回身体一样。这些有意识的经历似乎使压抑这一概念具有可接受性。我们不能像理解过程那样来直接理解压抑,因为按照定义,压抑是无意识的。以上文字只是把压抑与抑制做个类比,以便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也是一种防御机制。由此,一对充满矛盾的观点中的一方,如憎恨,可被诠释为无意识地对矛盾的另一方,即热爱的过分强调。所以,在反向形成中,憎恨看起来由热爱所代替,固执由顺从所代替等,不一而足。然而,缺席的态度会无意识地持续下去。所以,可能会发生相反的事情或出现相反的事物。例如,上例中,对于憎恨来说,会出现热爱这一反向形成等。每当在确切地决定方向形成的性质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如何回答下面这两个问题:作为危险物,“自我”惧怕的是什么?伴随焦虑,“自我”对此作出的反应如何?

反向形成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就是说,当自我察觉到危险的冲动时,就把它作为对立物无意识地加以掩饰,这个过程就像上面论述过的在压抑中出现的情况那样。

如果经理们能为自己的执行总裁感到高兴(在分析家们看来,经理们应当恨执行总裁,因为是他剥夺了他们热切期盼的奖金),这就是在表达一种反向形成。倾向于做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们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以防他人的贪婪掠夺,是出于一种无意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如果我们深爱的人抛弃我们,那么这种背叛式的行为好像就会让我们把所有的爱转化为恨。反向形成是一个自动的行为过程,就我们来说,不需要作出什么选择。

对于防御机制而言,反向形成又是一个有意识的平行类比的例子。在防御机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作出某种公开的举动,传达一种和他真正感情相反的印象。根据出现的语境,我们有很多措辞来描述这样的行为,如掩盖或掩饰、虚伪、有交际手腕、有运动员精神、机智老练、喜欢某事但如果得不到的话就说其是“酸葡萄”、“表现出性格中的另一面”等。通常,这些策略并不会仅仅因为有意识或故意这样就获得反向形成的资格。这类意识共同的经验范围清楚地表明,无意识反向形成这一概念是从和它类似的事物那里借取力量和理解方法的。

投射

投射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它使个体将愿望或冲动归因于他人,甚至归因于外部世界中的物体。投射的一个极端例子是,假设一位经理把暴力冲动投射到他的同行那里,那么,其结果就是,他会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危险来自他的同行。

比起其他大多数防御机制,投射机制更具有让人不可思议的行为。自我发现来自本我的冲动是令人不快的,现在被一种幻术转移了,这样一来,冲动的来源就被看作是外界媒介。如果冲动被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