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奎因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1)

后期奎因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kummel/文

奎因的侦探小说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更是比较清楚地被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三种风格。特别是在文学艺术特色方面,奎因一直在变化探索着。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奎因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所创作的国名系列侦探小说和上世纪40年代之后的所创作的一些长篇侦探小说。我们把40年代之后的奎因作品叫做“后期奎因作品”。在这里,我将从四个方面就奎因后期的个人的创作特点作些简单的阐述。

一、后期奎因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奎因刚在侦探小说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们笔下的侦探小说有着浓烈的英式侦探小说的风格。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它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社会属性,而在语言方面也是紧凑简洁地为侦探小说的线索、侦破进展而服务。但除了国名系列之外,在后期的奎因小说中,它却有着非常明显的美国爱伦?坡式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对审美意象的探讨也一直为美学家所重视。克罗齐首次把审美意象归结为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情感的形式表现。苏珊?朗格把审美意象当做“情感符号”来加以考察,认为它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表象”,是一种“情感符号”。很自然地,在奎因后期的,以《凶镇》为代表的这一波创作中,情感问题成了文学创作的主轴。奎因把自己的文字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小说之中呢?在侦探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审美意象生成的内在逻辑也是相当有特色的。在奎因的后期创作中,他把情感符号升华成侦探小说的内在逻辑。

奎因的小说(本文中所说的奎因小说均指奎因20世纪40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令人费解而拗口的哲人理论。从它的文字创作生成来看,奎因还是一贯崇尚凝练简洁的表达。它的文字的力量表现全集中在了真实感和逻辑的可靠性上,叙述方式也是较显朴实的。这一点埃勒里?奎因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创作的侦探小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奎因建立在真实上的力度感让小说整体而坚实,这样做,以便于大段的逻辑推理恰当地被呈现出来。奎因小说中的逻辑过渡没有缓冲,情节弹性被省略。对于众所周知,或者一般人通过简单推理就能够得到的信息,奎因在小说中一般不作强调。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埃勒里十分爱好康德的理论,康德的一些典型思想甚至成为小说人物埃勒里的指导论。奎因小说中很多的审美意象与康德保持着相同的观点,它们是被建立在理性观念之上的感性形象。奎因小说的审美渲染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作,而是带有人类内在精神的。从里程碑式的小说《凶镇》开始,奎因立足于美国精神的大背景,莱特镇中人们的所言所行并不是自由想象,并不是莫名的梦境,而是社会意识的真实体现。如果说奎因在1942年借由莱特镇———这个虚构的城镇作一试探性的创作的话,当奎因结束了“莱特镇三部曲”的创作之后,在他们的《九尾怪猫》中,奎因尝试了真正建立在美国纽约大背景下的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人物、事件的描写。无论是人性还是政治,奎因都微有涉及。尝试让这些东西替代原先国名系列中埃勒里侦探的被独立开的大段逻辑分析。这样的“本格”世界,更是充满了能量和张力,使之达到了一定的文学审美深度。奎因的一贯创作路线反对情感泛滥,这一点从小说人物的性格中就能看出来。埃勒里这个人物在奎因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具有了细致的人性化描写,他在奎因的小说的所有人物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圣洁不滥情,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奎因对于社会情感的描述也是趋于含蓄的。这里又得提到康德,他的话正反映了奎因小说的表达特色,奎因不断用文字暗示我们一些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所带来的图景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奎因运用这种文学艺术手段触摸到了生命的深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