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的推理艺术(3)

埃勒里系列引入这一概念是在1933年的《孪生之谜》中。小说中的临终留言向读者揭示了这种手法的不确定性。死者被发现时在他的手中抓着一张被撕了一半的纸牌。这张牌是否在暗示什么,这是不是死者的临终留言,抑或这是凶手故布疑阵,甚至有可能这是第三者所为,那么这又是意欲何为。临终留言在几篇奎因的早期短篇小说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有胡子的女人》中,被害人临死前在一个女人的肖像上画了胡子从而指证凶手。在《玻璃圆顶钟》里,受害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来的线索更为巧妙而复杂。临终留言被引入早期小说后,直到五六十年代才再次出现,在《脸对脸》中,死者的临终留言成为埃勒里分析的主体,将读者耍得团团转。

其实临终留言并不是谋杀案件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很少会出现在真实犯罪中。临终留言经常会有很多种解释,变数也很多,诸如被害人写了一半就因为某些原因中断了,凶手或者第三者改写被害人留下的临终留言,埃勒里时而将推理看得很简单,他说:“逻辑能证明我的想法。当10是整个的时候,抛开2加3加4,就剩下1。”(《罗马帽子之谜》)然而读者会和理查德警官有相似的感觉:“在我看来如迷宫般复杂无望的一件事,对你而言简直就简单明朗得有如一条通天大道。这太可恨了,儿子!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怪物,让自己的晚年不得安宁。”(《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不过,埃勒里解释道:“我所说的轻易的,是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事实上,并不是很容易做到。演绎推理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需要很锐利而且百折不挠的思考。”(《荷兰鞋之谜》)《X之悲剧》中德威特评价雷恩的推理时也说:“您谦称您的洞见只是最寻常最基本的推断,这我无法苟同,我以为,只有您了不起的才能和眼光,才能如此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触真正的核心。”不妨讲个小插曲。某次在接受杂志访问时,丹奈说:“我们对读者绝对公平。”李戏谑地应和道:“除非那是个天才。”那我们就来分析奎因构建其坚固的推理城堡的手法以及读者应付其的策略。

寻找表面看起来不符合逻辑的细节。不符合逻辑之果必然有其符合逻辑之因。奎因小说是崇尚理性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的任何举动都是符合理性的。即使表面上不符合逻辑,其必然有符合逻辑的原因。《凶镇》中罗斯玛丽?海特之死从表面上看是极其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一切证据都表明被杀的应该是诺拉而不是罗斯玛丽。那么,为什么罗斯玛丽被杀,为什么诺拉之前会有几次险象环生的下毒事件,这就是读者需要解答的问题。一旦能够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案件。《美国枪之谜》中枪凭空消失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什么方法使枪在警方大规模搜查之下仍然不被发现,解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凶杀的难题也就解决了大半。

奎因小说中,读者应该试着跟上侦探的思路,努力回答侦探提出的问题。这与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不同,波洛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在将读者导向错误的歧路,而埃勒里或者雷恩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逻辑推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荷兰鞋之谜》中,如果读者找到正确的思路,也就能在挑战读者之前,回答出埃勒里从医院用品柜中拿了什么东西以及向哈伯询问什么问题。

识破逻辑陷阱。面对逻辑上合理的现象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么?也不可以,要知道奎因是多重解答的高手。往往表面上看似合乎逻辑的结论,其实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真相。《凶镇》中一切不利的因素都指向吉姆,他似乎就是莱特镇悲剧的始作俑者,但是真相确实如此么?埃勒里本人也在这样的逻辑陷阱之中落马。《希腊棺材之谜》中,埃勒里甚至三番两次得出近乎合理的结论,可是在真相面前都土崩瓦解了。《十日惊奇》中,埃勒里几乎让凶手牵着鼻子走。个中原因正是埃勒里(同时也会是读者)被其符合逻辑的外在现象所迷惑。而读者往往会犯下和《非洲旅行者》中三个应用犯罪学学生同样的错误。他们掌握了一些线索,并且追寻这些线索得到一个看似合理的解答。然而,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线索在整个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他们在某些方面可以符合逻辑的解释,却不能就此解决所有疑问。

奎因擅长抓住读者逻辑上的盲区或思维上的漏洞。在短篇小说《一便士》中,奎因演示一种借助读者既用思维模式迷惑读者的方法。这篇小说表面看来似乎是沿袭柯南?道尔的《六个拿破仑半身像》的手法,然后意想不到的是后半部分峰回路转,将读者原先的理论四分五裂。

“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这是黄金时代众多作家最常用的手法。典型的有“最隐蔽的凶手策略”,读者想象不到的人或者最不可能的人作为凶手。嫌疑犯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小镇、孤岛等),每个人的?场、露面都被小心地安排,每个人在小说中都占相同的比重,并且都有一些看似令人怀疑的迹象。读者往往要面对数个甚至十多个嫌疑犯,作者正是依靠在这些疑犯身上故布疑阵,留下正确的或者误导的线索,借以迷惑读者。奎因的小说中也会出现这样的设置。在《希腊棺材之谜》中,出场的嫌疑犯是卡吉士一家以及和卡吉士、格林肖有关的人物。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令人怀疑的地方,想获得遗产的家人,想继续拥有名画的百万富翁等等。直到最后,读者才发现,凶手是那个隐蔽最深的人。

另一个策略是与之相反的“最有嫌疑的人”。既然读者都熟悉了作者故意不去多加着墨的人就是凶手,那么干脆将最有嫌疑的人安排为真正的凶手。当然,这样的设置同时也要包含一些看上去对凶手有利的线索。这样的例子在奎因作品中也时有出现,鉴于会立刻暴露凶手的身份,在此不加举例。

侦探小说中,往往出现大量的线索,包括虚假的和正确的线索,读者需要从一团乱麻中理清头绪,找到能够指向真正凶手的线头,然而这谈何容易。奎因小说往往给读者指出正确的推理方向,《罗马帽子之谜》中帽子丢失之谜正是最终解答的关键线索,《西班牙披肩之谜》中裸体尸体之谜也是抓住真凶的杀手锏。正如J. J. 马克在《罗马帽子之谜》序言中所声称的那样:“具有敏锐推理能力的埃勒里以及能利用每一个微小细节的奎因父子。”奎因会注意到那些微小细节,并且运用推理能力将线索变成推论。在《美国枪之谜》中,在众目睽睽下发生的离奇凶杀。正是埃勒里注意到一些不为人所注重的细节推理出匪夷所思的真相。在《玻璃圆顶钟》中奎因从一大堆证词中找出“不起眼”而又十分简单的证据,整个过程“简单得就像5减4等于1”。

奎因小说还通过一些巧妙而独创性的诡计令读者挑战失败。奎因并不是黄金时代最擅长诡计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狄克森?卡尔在诡计方面要高于奎因。但是奎因也确曾写出过一些优秀的诡计为亮点的小说。比如《X之悲剧》,这部小说融合密室杀人、死亡留言、无面尸等诸多经典的诡计元素。在这样华丽的作品面前,读者只有惊讶、赞叹的份。

奎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将真相保持到最后,这也是他的小说之所以复杂、费脑筋、不可思议却令人着迷的重要原因。喜欢解谜的读者也是以将奎因的推理城堡摧毁为乐。于是,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然而,对于读者来说,“不管(推理)成败与否,这样的过程必然是美好的经验,所有的艰辛顿挫都会得到高度快乐的回报。”(《西班牙披肩之谜》)这便是奎因作品推理艺术的最大魅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