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让一个小孩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动手的能力,这样以后不管他是做老板还是员工,都能减轻他的负担。站在公司的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在于怎么赋予员工能力。企业在做培训的时候只想着培训员工,比如说只让他在某个岗位上干一件事情,光有干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不能创造快乐的,因为长时间干同一件事一定会无聊,不管它多么伟大。所以在进行员工培训时一定要注意多元化。像我们现在的员工培训内容中包括跳舞,专门邀请不同的舞蹈家来教不同类型的舞蹈。舞蹈首先是很重要的行动协调性训练,另外员工们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跳不好老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这里面还有脸皮的训练、心理的训练。其实学舞是一个典型的技能获得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完全不会,后面通过分解动作,把每个动作练熟,再把熟练了的动作连接起来。这实际上反映出人们怎样习得一个新的行为,对这个行为反复多次巩固,再进入到下一个行为反复多次巩固,然后把前一个行为和后一个行为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套动作,高级工就是连着好几个工作行为都熟练的人。
其实我们生活里面很多技能是可转移的。我注意到干我们这行的需要非常细心地作研究。会吃螃蟹的人通常能干得不错,因为做咨询和吃螃蟹一样,都是从壳里一点一点找肉吃。所以说一个人在某个地方的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移到另外的地方来使用。一个单位想要赋予员工能力,不能说因为你天生就那么笨,所以拿你没办法,英文中专门有个词叫enable(启用),仅仅是简单提出要求只能让员工感到压力,只有赋予其能力他才能找到出路。
第三个是见识。什么叫见识呢?世界上其实本来没有一个单一的学问或者规则。你们印象中觉得我们中国人干净还是印度人干净?中国人应该没什么人会觉得印度人更干净的吧!实际上,印度人也没几个人觉得中国人是干净的。为什么呢?标准不一样。中国人的干净是从外表来看,皮肤白点、衣服穿体面点就是干净。印度人是从内里来看,他们看我们的里面觉得不干净的,属于spiritual(精神)范畴,是从精神或者心理层面说的。印度人看我们什么都吃,他们觉得你吃什么,就沾染什么。印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奈保尔在他的《印度三部曲》里面提到中印两国开战,中国青年参战,觉得自己是保家卫国、自卫反击,印度人就不这么说,他们的领袖跟青年们说,中国人吃猪—印度有12%是穆斯林—吃猪他们觉得脏;中国人还吃蛇—蛇是他们最高神湿婆头上的圣物。这种人要打过来了,再不参军就被他们统治了,青年们一想,慌了,还是赶紧参军吧。
见识就是知道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只有一个角度来认定和判断的,见识可以有很多角度。为什么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总有人劝你说想开点,如果你就一根筋还能往哪儿想,要是你有八根筋不用劝自然就想开了,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
比如说同样在单位里差不多位置的两个人,你涨了工资我却没涨,那我不就吃亏了吗?我光想着凭什么我就吃亏,就想不开了。这时候你必须换个角度来想。中国的老板不喜欢你主动提钱的事,而是喜欢先把你当猪肉一样掂量掂量,看是肥肉瘦肉,完了以后觉得你像五花肉搞不清含量,那就先炖你一段时间,炖完之后看瘦肉含量比较高就给你工资高点,他通常把这部分工资叫效益工资。效益工资有主观衡量在里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的态度是怎样的。比如说这次三个人中间只能有一个人涨工资,其他两个没涨,从老板这个角度来说当然希望你们虽然没有涨工资也好好地干活。但是有的人没涨工资,肯定就不好好干活,还要跳出来,老板就会觉得没跳出来的那个比较顺眼一点,至少态度是端正的。老板问你的时候你得说,其实我对钱这种事看得很淡,我在想为什么我没涨工资,可能是在学习方面不如别的同事,那以后有学习机会、培训项目的时候我愿意多去学习一点。这时候老板会觉得你还挺有进取心,一高兴让你培训两次,培训完了之后老板就会主动开始考虑要不要给你涨工资了。为什么呢?社会学里有个理论叫做“专属管理资产”,参与培训之后,跟过去相比你的人力资本的含金量就提高了,你学完了还没跑,老板就会觉得你靠得住,不仅考虑给你涨工资,以后有学习机会还让你去,学习完了又涨工资。关键在于你要知道有这个专属管理资产的窍门,明白你所拥有的资产越多你的要价能力越高。如果是三资企业,你可以直接跟老板谈,只要他们认为正常,而且你有依据。国内老板不喜欢这样,他们喜欢主动给你,不喜欢你主动提出来。你要知道在跟不同对象打交道时,所应用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来源于哪里?来源于见识。你用这个办法去做,会发现3年中你涨了8次,而另一个人按照规矩,只涨了3次,跟你差一半。因为管理资产会产生倍增效应,涨你的工资不仅是因为你活干得不错、态度不错,而且本身有资源投放在你身上,还有一点就是老板认为你人品不错,这些因素统统加在一起以后你所获得的比直接向老板要钱得到的要多得多。
见识使得我们在考虑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不同的选择,会有上策、中策、下策,上策里面还有上上策、上中策、上下策,你的选择就多很多。所以在我们自己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增加点见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要去听听,乱七八糟的书都要去看看,这就叫见识。很多时候不是在我们已知范围内的东西谓之见识,我们的见识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喜好的限制,而见识其实应该是超越喜好的。我读书的时候,速度很快,一年差不多能够读100多本书,但是这些书中间大概有20本左右是我本来不想看的,在这20本不想看的书里面有一两本,到后来我发现是自己特别爱看的。我以前学法律,发现同样一个案件中,被告和原告说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被告有证据,原告也有证据,所以基辛格就说过,世界上即使同一套证据还可以用来做不同的说明。这就是见识。在见识角度上看世界是圆的,原因就是看你从哪个角度说,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世界没有走不出去的地方,没有抓不住的机会,这个世界也没有不可以管理的东西。在我们做经营的时候,核心就是所谓的管理。
管理就是控制、可控性,管理就是当你有足够见识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人们都曾经有过解决方案,只是针对具体,我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把解决方法挪过来,产生一个新的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见识包括三个核心的东西,即多读书,多交朋友,多听乱七八糟的讲座。
首先,我想让大家树立一个学习的概念,就是一定要读快书。中国有5%的人常读书,读书周期从三天到三个月不等,但往往读完之后三个月再问他这本书写了什么,他都答不上来。三个月和三天读完的效果一样,那你干吗不读三天呢?用三天读书法一辈子可以读7 000本书,用三个月读书法只能读300本书,这个数量就决定了你的见识层面。所以快读书,你才能多读书,视野才会更广。
拓展视野的意义在于从任何一个认识的角度都能确切地解决一个问题。有学问的人跟没有学问的人的差别就在于,别人说个什么事儿,有学问的人能知道这大概是怎么回事。有学问的人懂得去学去问,而且知道去哪儿问、问谁。世上老师那么多,书那么多,这就够了。
第二个要多认识人,尤其要认识陌生人。每个陌生人都是一本不同的书,陌生人对我们来说最有价值。做生意没几个是跟熟人做的,卖东西都是卖给陌生人。还是拿演讲来做例子,如果你在陌生人面前会紧张得讲不出话来,给熟人讲就没问题,即使天天讲给你妈听也没用,那叫唠家常,不叫演讲,演讲必须对着陌生人。其实陌生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最为敏感。你别以为熟人之间就肯定知道很多东西,熟人之间知道的东西其实很有限,而陌生的两个人坐在一起真要说上话以后,就会挖空心思找话题,我说的话你要不感兴趣咱再找一个。另外陌生人往往来自不同的领域,能跟你分享的东西也不一样。我大部分的环保知识都是从飞机上学的,我发现搞环保的人喜欢坐飞机,很有意思。我在飞机上新认识的十来个老外,有三四个跟环保有关。飞机上无聊,所以要聊天。聊天跟看书不一样,看书的时候你可能满眼看到的都是无聊的东西,聊天的时候都是选有聊的东西聊,所以聊天从自我选择来说是优化的,会尽量选择自己觉得最出彩的东西。在适当的情况下,如果你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就会得到很多有用信息。我们为什么要去听讲座,同一个道理,每次讲座就是主讲人穷尽学问给大家讲有意思的事,所以听讲座是个比较好的长见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