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生活(2)

一碗水端平不容易

我是土生土长的三墩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三墩这块土地。中学毕业之后,我在双桥中学当代课教师,从1982年9月到1984年11月,整整教了两年多的书。后来三墩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干,我考上了,被分配在区公所的工业办公室,担任安全生产管理员。

我这个人,是个闲不住的性格,其实是不太适合在机关里工作的。在工业办公室工作了几年,接触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家,看到他们风风火火干事业的情景后,又是钦佩又是羡慕,在办公室里就更坐不住了。于是我就开始向领导提要求,希望能把我调到企业去工作。

1995年,我28岁。这时候的三墩区公所已经撤销,改建成三墩镇了。有一天,镇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说:“国伟啊,你不是一直都想到企业里去工作吗?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到余杭第九建筑工程公司担任经理,有没有信心干好啊?”听了这个消息,我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既兴奋又忐忑。多年的期盼终于实现,可以到企业去大干一场了,我当然是兴奋不已的。但是,作为工业办公室的安全生产管理员,我对余杭第九建筑工程公司的情况也是一清二楚的。这家企业底子薄、资质低,经营状况一直不好,派我去当经理,说白点就是让我去把那副烂摊子挑起来。

不过,我并不担心,对于搞好这家企业,我还是蛮胸有成竹的。1995年正值三墩镇的“温州村”开发建设,大批温州商人涌到新建的华东陶瓷品市场搞经营,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然,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风险也是有的,因为那时候的建房资金全部要由建设单位垫资的,大家都挺慌的,不敢轻易去接这样的工程。我那个时候年轻气盛,特别敢冲敢杀,看到有这么好的机会,哪里肯轻易放过?在大家还犹豫不定的时候,我就果断地向信用社贷款,把温州村的建设工程给揽下来了。

这对我的建筑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迈出这成功的第一步后,公司不仅一举走出困境,而且开始逐年稳步发展,企业产值从最初的几百万,到2000万、3000万,迅速递增,到1997年,公司的建筑资质已成功地升到了三级。

2001年,三墩镇已经从余杭划到了杭州西湖区,当时西湖区的建筑行业还没有一级资质的企业。区政府对我们建筑行业的发展是高度重视的,牵头把我们区里的袁浦、周浦、三墩三家重点建筑企业组织起来,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了浙江三丰建设有限公司,我是其中最大的股东,占30%的股份。这次资产重组,对我来说又是一次事业上的大飞跃,当年我们就取得了国家一级总承包资质,年总产值达8个亿,创税2000万元,成为三A级的信用企业和西湖区的纳税大户。

平心而论,我的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真的是离不开政府的关心扶持,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们的支持的。所以对于家乡的建设、对于乡邻们的困难,我没有理由不关心、不尽力的。每逢过年过节,不管公司里的事务有多少繁忙,我肯定都要抽出时间回到村里,去看望看望那几位孤寡的老人。记得小时候,他们都曾经是那么地爱护我们这些小辈,现在他们老了,身边又没有亲人,我能像晚辈一样跟他们嘘嘘寒问问暖,给他们送点礼品,问候一声节日的祝福,多少也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吧?这实在是应该的。

听说镇政府要改建老年公寓,我可高兴了,马上报名参加了改建项目工程的竞标。对于财政投资的工程,明文规定必须经过招投标的,我自然要遵守这个规矩。但是,在那次的竞标中,我有意报出了一个接近成本的价格,尽管整个工程获利甚微,尽管一起参与竞标的同行事后都怨我不该把价格压得这么低,但我心里却是非常高兴的。你想想,我们的公司有今天,还不都是靠了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只要是家乡建设和群众需要,就是没有报酬我们都愿意,也照样要做好的。

老年公寓建好后,我的心里总还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虽然这个工程获利很少很少,但按照我的本意,应该是一点都不能赚钱的。想想老年公寓建起来后,里面肯定得添置不少物品吧?所以我又特意跑去向他们捐了8000元钱,当然是我自己掏腰包的,公司的钱怎么能随便开支?我们的财务制度很严格的。

我有自己的企业,平时只要节省点,省个几千块钱下来是很容易的,可这几千块钱要是给那些遇到困难的家庭,就能帮他们解决大问题了。所以,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对于乡邻生活上的困难疾苦,能帮的我尽量都要去帮的。

我们村有一位村民,因为患了癌症,弄得家里一贫如洗,他几次想放弃治疗,我就帮他筹措治疗费用,并且经常跑到他家去跟他聊天,鼓励他振作精神。遗憾的是,最终病魔还是夺去了他的生命。他过世的那天,我得到消息赶到他家,只见屋子中间直挺挺地躺着这位村民的遗体,屋子里围满了亲亲眷眷,因为没钱处理后事,大家都一筹莫展。看到那个情景,我真是又难过又心酸啊,赶紧把带在身上的六千多块钱全部掏给了他们,让他们先把死者的后事安排了再说。

还有一位姓王的村民,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儿子,本来应该是个十分幸福的家庭。可孩子小的时候因为一场病延误了治疗时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失去了正常的语言和行动能力,老王的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和精神负担。这样的困难家庭,我有这个能力,你说我能不去帮帮他们吗?孩子治病需要钱,我就给老王送去。孩子长大了,到了该上学年龄,老王无奈地说:“不上了,随他们去算了。”我一听就着急了,这怎么行啊?孩子越是有缺陷,就越不能再失去学习的机会了!我赶紧联系了附近一所小学的校长,跟他商量:“你一定要帮忙照顾照顾这两个孩子,钱我会解决的。”学校也很好的,不仅收下了这对双胞胎,还跟我一道,共同承担了孩子们的全部学习费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