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说

了解这些修行人与众不同的心怀、生活状态,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终南山以及中国隐士的历史。好在关于隐士的日常生活,在古代和传说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 根据记载,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是有文字记录以来较早的隐士。 接舆来自楚国。楚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后为秦国所灭。楚国在中国历史上以瑰丽、神奇的艺术和想象力著称。 这位春秋时代的著名隐士,因为对政事不满,心中抑郁不得排遣,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 《论语?微子》中记载,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而孔子想和他交谈,他却不闻不问,只是唱自己的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唱完之后,转身就走了。大约孔子也对这位楚国的隐士有兴趣,想听听他对人生、仁德的见解。

但是这位隐士似乎并不想再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在孔子看来,他佯狂的背后却是异常清醒的一面。 接舆后来的生活据说就是云游在楚国的大山和河流中。他的行踪要比屈原更加扑朔迷离,没有人知道他最后去了哪里。 晋朝的皇甫谧在《高士传?陆通》中记载了接舆的日常生活: 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 这位楚国隐士在春秋时代从事的日常劳作与后世的诸葛亮、刘禹锡等人是一样的:躬耕。躬耕一般具有两个意思,一是仪式,古代帝王亲自率领大臣在籍田举行耕种仪式以劝农,同时也指身体力行,在田地里从事农业劳动。它的本意就是指在农田里劳作。隐士们一旦住山,要生活下去,一般都采取亲自劳作的方法来维持。 那个时代的隐士太多,使得我们充满好奇。 长沮、桀溺是两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隐士。

“沮”是指泥沼。“桀”同“杰”,喻指身体魁梧,“溺”指身浸水中。这两位隐士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指在一块泥水中耕作。不知道是孔子的弟子忘记了他们的名字,还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姓名。这大约也隐喻着隐士无名的意思。隐士们住山,是不需要名字的,以致你登门拜访,问起叫什么、何时上山的时候,就连隐士自己也不记得了。他们很少需要一个符号的指称,他们修行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为了摆脱符号和知识体系的惯性思维。 徐无鬼是魏国的隐士,身居深山老林,吃橡子,食葱韭,生活极其简单,只求维持基本的身体给养。他时常很久不吃东西,渴了只喝一点山里的泉水。一粒橡子,据说他曾经吃了一个星期。 如果说隐士们的日常作为似乎是代表了大道至简的生活方式,那魏国这位隐士本身就是一个样板,他在深山的生活方式蕴含着人生的终极理想。中国隐士们的日常生活似乎从来都是围绕着这个终极理想展开的,在那个世界里人性和心灵向最简单的状态回归,拒绝繁琐和复杂的设计,摒弃了人情世故,在实现最终的社会改善以及人的改进之前,把自己的身心都保持在一个明净的状态。 这一类人物,历代上从来不曾消失,他们的故事为我们理解隐士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范蠡是中国春秋末期楚国人,也是一位极其知名的隐者,他是中国商人的圣祖,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助勾践兴越国,功成身退时已经68岁高龄。他改名换姓,泛舟五湖。五湖,一般被认为是古代吴越地区的湖泊,在今天的江浙一带。 范蠡隐退之后,每天划着船在吴越山下的湖中往还,陶醉于山水之中。据说与他一起隐退的还有一位叫做西施的美丽女性。后来,这位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人形容容貌绝佳的女子的代名词。 而接舆、范蠡并不孤独,因为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与他们站在一起。 商末的伯夷、叔齐因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因此他们拒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时常饥寒交迫。在他们即将饿死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辞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