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简单的生活哲学,虽然易懂,但却很少为大多数的人接纳。一把粟米,一碗松子,这在外界被认为是过于粗糙的食物,有时候却能帮助修行人度过长达一周甚至更久的时间。明居士的生活是在遵循这种简单而古老的哲学,日常饮食讲究适度,很多蔬菜和饭食都是很清淡的口味。有的隐士则像飞鸟、白兔那样清心寡欲地生活着,只吃很少的食物。这与都市生活中不自觉地不断追求过多营养的饮食哲学是相反的。它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能给身心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 在明居士的草庐,你能体验到与外界暂时隔绝的安静,并有大把的时间与隐士交谈。 很多隐士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并为自己建造了安静的小木屋。与你聊天,时而滔滔不绝,时而也会陷入长久的沉默。而喝茶的时候你能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在山谷里显得非常响亮。
这群隐士显得遗世独立,他们在这座山中回到了上古时代,如果有通往那个时代的途径,那么他们的小木屋、茅篷、草庐生活则是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生活与传说中“乘桴浮于海”的逍遥隐士们的精神保持了相通,他们是山的守护者,也是灵性的呈现者。隐士们会告诉你,无论你修什么,吃什么,只要心里够平静,能够时时勤加反思,你就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这个对智慧的定义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完全不同,它不再以知识为核心,而是以灵魂为向导。 你掌握的知识,最终你会忘记它的原始概念,只在生活中实践它、依靠它。但你也不必因此焦虑,只要顺应这座山的性格与特点,在这里就能过一种怡然自乐的生活。过多的知识显然并不会对提升修行有决定性的影响。
大地、星空、河流,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才真正是隐士们与内心深处进行交流的媒介。在古代,隐士以及住山的修行者、政治家们都懂得与大地和星空交流。而观察天象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它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终南山,没有天气预报,住在山里的人靠与星空、白云、云雾的交流来获取关于天气的资讯。日月星辰的运行是他们判断的基本依据。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前,中国历代的天文官和民间的天文学家就注意观测和记录天象。住在山里的人,具备这种辨识星空的能力,是传统之内的传承。像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曾在终南主峰太白山做隐士,是个修行有道之人。他擅长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召见他时,孙思邈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一点都没有减弱。
显然,隐士的日常生活很多时候并非如我们的想象一般。抛弃现有的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非所有人能轻易做到。隐士的日常生活才能代表这座山的隐修传统,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修行者都纳入关注范围。 但是,只有想象还不够。在进入终南山做一个隐士之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虽然终南山在传说中有很多乘仙鹤飞升的故事,但绝大多数的现实中的修行者依旧需要靠柴米、土豆、松子充饥度日。对于刚刚进山的人来说,这些东西很可能让你觉得难以下咽。很多出家的人,他们在正式的修行之前都会有很多波折和尝试。山中的日常生活哲理与修行的秘诀一样,必须一步步地来完成。卑微和穷困不会再是困扰你的问题,你的头脑、情绪、意志、习气才是最难了悟的。在现代文明的激流之中,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依旧存在,最简单和原始的劳作、栖居,会引发你内在的巨大心灵潜能,给你无畏和开阔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