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殖民主义者霸占宝岛台湾之时,正值努尔哈赤家族杀进山海关,并与南方反清复明势力展开白刃战。据说,荷兰人曾出兵帮助八旗兵围剿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被顺治皇帝高看一眼,曾特邀其访问北京,并给予一些特殊照顾。有英国人酸溜溜地说:占据台湾的荷兰人因帮助清军打击"国姓爷",名之曰"平息叛乱",赢得大清国的极大好感,这便是大清国对荷兰人比对英国人态度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管这话是否属实,郑成功的确曾处于清军及荷军陆海两面夹击中,历史也因此将中国收复台湾的重大机遇给了这位民族英雄。
郑成功反清复明,曾经有过很好的业绩。顺治十六年( 1659年 ),为解残明永历皇帝之危,他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由长江口逆流而上,接连攻克瓜州、镇江及芜湖等重镇,直捣南京。有史料说,年轻的顺治爷听到这个消息吓得一脸惨白,一时六神无主,嚷着要收拾金银细软退回满洲去。还是孝庄皇太后一番呵斥,"怎能丢弃祖宗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令其猛醒过来。这位清国第一帝咬了咬牙,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还拔出宝剑将自己坐的一把龙椅劈下一条腿,指天发誓说,不亲手灭了郑成功连皇帝也不想当了。镇守南京的两江总督郎廷佐,也使了一条缓兵之计,放出将率部投降的消息,却暗中派人出城搬来援兵。郑成功上当受骗,不但丢掉了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还中了清军援兵的埋伏,蒙受了重大损失,不得不退回福建原有的根据地。
郑成功这次北伐虽功败垂成,还是严重挫折了清军在东南沿海的锐气,震动了在北京的满清统治集团。南明永历皇帝因此册封郑成功为世袭罔替的延平王,并赐姓朱,成了"国姓爷"。清政府恼羞成怒,加大了对郑家军的清剿,必欲赶尽杀绝而后快。随着各地南明残余势力逐渐被瓦解,郑成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连他父亲郑芝龙也扛不住,不顾儿子的反对,给大清国上了降表。顺治皇帝眼看郑成功孤立无援,亲率八旗子弟穷追猛打,将其逼至厦门、金门几个海岛上,并使出各种围困手段,企图将郑家军困死、饿死在孤立无援的福建海边。
就在郑成功被清军挤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曾经给荷兰人当过翻译的何廷斌从台湾逃回厦门,投身郑成功麾下。此人献上一幅台湾地图,对郑成功说:"郑公为何不取台湾?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横绝大海,得其地足以应国,取其财足以养兵,蕃( 指高山族同胞 )受红夷( 指荷兰人 )凌辱,每欲反噬久矣,以公威临之,如使狼驱羊群也。"郑成功听了这话眼前一亮,健步登上厦门东端鼓浪屿的炮台,站在凸入大海的一块巨石上,凝眉遥望远处的台湾宝岛。有部属心存犹豫:"红夷既狡猾又剽悍,不是轻易对付得了的。"还有部属提醒:"弃守金、厦,进军台湾一旦失利,即无退路矣。"郑成功毅然拔剑东指,大胆做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决定。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清朝开国第一帝莫名其妙去世,新登基的康熙年仅8岁,实际主持朝政的孝庄皇后又忙着调停满人内部各派政治势力的争斗,一时无暇顾及远在福建一隅的战事,给了郑成功一个调整战略方向的难得机会。他在这一年的3月23日,留下儿子郑经继续驻守金、厦,自己亲率25000将士,分乘数百艘战船,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过澎湖列岛,出敌不意来到台湾鹿耳门及禾寮港附近海域,展开了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伟大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