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与倭寇周旋时日最久,熟知倭寇底细,曾经从这样几个方面总结,倭寇其实并不可怕。一是倭寇远隔重洋,依靠小小八幡船往返,最大举动也不过一两万人,而且大多集中在沿海某几处地方,可以严阵以待,聚而歼之;二是倭寇只惯使刀,战在五步之内,戚继光就地取材,用带枝杈的竹筅及与之配套的鸳鸯阵便可将其制服,唬得许多倭寇连睡梦中都会惊呼"戚老虎来了";三是明军火器比较实用,而倭寇从葡萄牙人手中得来的"佛郎机"大炮,在江南河网密布、水田泥淖间施展不开;四是倭寇的风帆船依靠春秋两汛,但凭信风来去有时,一切可在预料中,一切也可在掌控中;五是倭寇髡发跣足,袒裸跳踉,比起那些穿戴皮革盔甲、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元大汉容易对付多了。既然如此,何以会发生70倭寇直捣南京的咄咄怪事?那原因其实就在明朝中后期只顾禁海不顾守海,致使有海无防,倭寇进入中国沿海一带常常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时代,在颁布禁海令的时候还比较注重海防。洪武十七年,他命汤和筑山东登州( 今蓬莱 )至浙江沿海59城,并在沿海险要处遍设卫、所,配齐兵丁和相应舰船,防备倭寇骚扰。接着又命周德兴去福建,筑闽省沿海16城,从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府民户三丁取一,为沿海卫、所戍兵。终洪武一朝,总共在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了58卫及89所,置兵数十万,有舰船千余艘,大致在沿海形成了一道严密的海防线。在广东,有东、中、西三路全面扼守;在福建有漳州铜山、泉州浯屿、兴化南日、福州小埕、福宁烽火门五大水寨,锁住各处海口;在浙江,有金乡、磐石、松门、海门、观海、临山六卫,将浙西、浙东置于严密监控之下;在南直隶,苏州、松江两府置重兵专防海,常熟、镇江两府置重兵专防江,崇明岛置重兵扼守海口;在山东,以登州为重点,与东、西两翼卫、所互为声援之势;在辽东,自天津抵鸭绿江1000余里,置守卫,宿重兵,海陆兼防。
永乐年间,朱棣不但有效巩固了这套海防体系,同时建立了沿海守军防倭、剿倭的责任制。平江伯陈?忠于职守,一次巡查东海沿岸,发现数股倭寇都有登陆打劫的迹象,及时在龙须岛、桃渚、赤坎寨、胡家港、老鹰山等处设下埋伏,迎头痛击来犯之寇,取得很好战果,朝廷慰勉有加。福建抗倭总兵童俊驭兵无方,玩忽职守,被倭寇攻破定海及福州右卫两个千户所,朱棣断然下旨砍了他的脑袋。重奖严罚,军纪肃然,将士皆肯用命。永乐十七年( 1439年 ),辽东总兵刘江在金州附近的望海埚大败倭寇,斩首千余,活捉数百,给了倭寇一次毁灭性打击,"倭自是不窥中国者数十年"。
大概是物极必反吧,倭寇威胁没了,海上防御的警惕性也没了。明朝中后期接连出了那么几位不务正业的皇帝,朝政荒废,兵备不修,以祖宗传下的海禁替代海防,从此很少有人过问海上安危。有史料说,嘉靖年间明朝各类兵员人数,花名册上与正统年间相差无几,实际仅剩下一半,另一半被各级文武官员吃了空额。海防系统随着时日迁延也全面瘫痪,如福建五大水寨至嘉靖年间已经破败不堪,昔日战船十不存一。当倭寇从海上蜂拥而至,欲拦击于海上却无拦击的手段,只好瞪眼看着倭寇成群结队登岸,曾暴发万余倭寇围困仙游的大倭乱。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 ),倭寇进犯浙江慈?,因有海无防,知县柳东伯不知所御,携一家老小及官符印信逃匿,城内居民被残杀者不可数计,所有富户也都被掳掠一空。浙东民怨因此沸腾起来,纷纷要求严惩临阵脱逃的柳某,朝廷亦决定治其死罪,以儆效尤。柳东伯理直气壮为自己辩解:"无防可守,叫本官如何守得住?"朝廷官员听了也自觉有些理亏,只得饶他一死,削籍为民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