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西通印度洋,东接南中国海,是一条沟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该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长度为800公里,水深25至150米,状似一个硕大无比的喇叭,南端宽度仅65公里,向北至印尼沙璜和泰国克拉地峡之间宽度达249公里。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以后,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过往船只也急剧增多,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目前大约担负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同时也是中东和非洲石油运往东亚等国的重要通道,每年约有10万余艘船只通过,其中大多数是油轮。该海峡由沿岸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其滚滚财源,成了这几个国家的"提款机"。
马六甲海峡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不少国家都想把舰队开进来,一条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打击海盗,实际想的是增强对这个战略要冲的控制力。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将马六甲列为必须控制的世界16个海上咽喉之一。2004年6月,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带领一批五角大楼官员专程来到这里,直白提出将该国的海军陆战队送到海峡内。在2005年召开的亚洲安全会议上,日本防卫厅长官也反复表达"进一步参与保卫马六甲海峡"的强烈愿望。而马六甲海峡之于中国,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关口,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枢纽,特别是现在所进口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及东南亚地区,高达80%左右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都是中国的,在此遭遇海盗袭击的受害船只也数我们最多。有印度媒体直言不讳:"马六甲是中国的软肋。"
而笔者这里所要述说的,是马六甲与中国的一段历史渊源,它见证过中国由泱泱大国倒退至积贫积弱的一段重要历史,西方列强大多也是从这里打开了进犯古老中国的缺口。
马六甲在唐代便开始了与中国的交往,史籍记载其使者至长安进献五色鹦鹉,长安人称之为哥罗富沙。那时已经巨大到无法驶进幼发拉底河的唐船,一帆风顺往来穿梭于这个海峡。到了明代,该处被称为满剌加,这名字里还藏着一段寓意深长的故事。大约是14世纪末,当地有个名叫西利八儿苏剌的酋长,因被强邻武力胁迫到无立足之地,不得已带着臣民仓皇逃至紧靠海峡的一个小渔村。他们正在一棵大树下歇息,忽有一头小鹿被猎狗追逐至此,已经无路可逃。西利八儿苏剌正替小鹿捏着一把汗,小家伙若止步不前无疑会成为猎犬果腹之物,继续奔逃必然葬身波涛汹涌的海峡......不想,小鹿猛然回过头来,勇敢扑向敌手,同猎狗玩起命来,猎狗仓促之间不知所措,夹起尾巴狼狈而逃。西利八儿苏剌从中得到启示,挺身站起来对为数不多的追随者说:"看来,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弱者也能打败强者!"他决定就在此处立国,因那棵给他带来转机的大树名为满剌加树,国名从了树名,称之为满剌加。
大明朝永乐皇帝刚登基不久,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拉因不堪暹罗等邻国的敲诈勒索,"尝羁事暹罗,而岁输黄金焉"。特地派使臣冒着被海浪吞噬的风险,不远万里来到南京,主动要求将该国纳入中国版图,成为大明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县。他显然是被逼急了,连一国之君的尊贵都想放弃,甘愿做知州、知县一类朝廷命官,好跟着大明天朝扬眉吐气。但朱棣谨守乃父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不要海外国家一寸土地,拒绝了将满剌加纳入中国版图的请求。但明确承认其藩属国地位,允许开通朝贡贸易,密切两国交往。他御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敕封拜里迷苏拉为满剌加国王。还洋洋洒洒撰写一篇颇具大明时尚的韵文,命御用工匠镌刻在一块石碑上,"大书贞石表尔忠,尔国西山永镇封"。朱棣巧妙运用"软实力",维护了满剌加的主权,也维护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