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差点儿拔得欧洲列强入侵中国的头筹(3)

利玛窦在北京和南京的时候,还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吸引了当时中国学术界几乎所有精英分子的注意力。明代著名科普著作家徐光启,同他一起将欧洲的《 几何原本 》翻译成中文,许多中文词汇,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以及汉字"欧",就由他们联手创造并沿用至今。按理说,包括万历皇帝在内的政坛高层,面对科学技术知识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当有所触动。无奈远离世界海洋的滚滚浪涛,闭关锁国的狭窄视野,无法从根本上打破自古传承下来的"中国中心论",用"中华上邦"的高傲眼光俯视,所有这些皆"奇技淫巧",不过聊博一笑,无法引动进一步的思考。利玛窦未能惊醒沉睡的中国,也未能惊醒沉睡的万历皇帝本人。

利玛窦以后,荷枪实弹的欧洲殖民者接二连三来到马可?波罗描绘的金色梦境里,而在农耕经济和封建制度古老驿道上徘徊不前的中国,此时已经让一些欧洲人觉得可以像对待美洲和非洲土著那样对待中国人了。1574年1月11日,有了解中国内情的西班牙人上书国王说:"如果陛下乐意调度,只要不到60名优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够征服和镇压中国人。"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桑德也在给国王的信中说:"这项事业( 指征服中国 )容易实行,所需的费用也不多。"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聚集马尼拉开会,专门讨论征服中国的方案。据说与会者草拟了一份包含有11款97条内容的备忘录,由菲律宾总督和主教领衔,纠集51位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西班牙国王。这份文件还特别提到战争中应注意的问题,派出的兵力数量不能太少,否则会被中国人包围。同时又要谨慎地选择远征的人选,改变以往太过野蛮的侵略方式,切不可因滥杀而使中国人口减少,"人口消失意味着财富的消失"。在侵占中国后,仍应保留中国政府,以保持它的繁荣和富裕。因此所有参加远征的人都应当明白这次远征并不是去对付敌人,而是去征服人心与获取财富,进入中国之后需采取谨慎和温和的方式,"不能对中国民众犯下太多罪行"......

说不清是幸还是不幸,这次足以促使中国从沉睡中猛醒的"温和侵略"并没有发生。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赴中国之前,先进行了一场远征英国的战斗。1588年5月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英、西两军在靠近英国本土的海上展开激战。此时的"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实力远在英军之上,只因海上情势变化莫测,加上西军傲慢轻敌和纪律涣散,整个舰队竟被打得七零八落。此后,荷兰又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国力不断上升,很快成为西班牙在亚洲强劲的竞争对手。荷兰殖民者斯佩伊贝格口吐狂言,要"派遣一支舰队和武装力量,直接到菲律宾,进攻在那里的西班牙人"。英、荷两国虎视眈眈,让西班牙自顾不暇,那个侵华计划被一再推延,直至流产。在后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长长一串黑名单中,西班牙也因此没有排到主角的位置上。

笔者在北京逛街,有次误打误撞到了利玛窦的墓地。据介绍,1900年这块墓地曾被义和团砸毁,其后清政府依《 辛丑条约 》出资重修,还立了一块蒙受羞辱的"道歉碑"。文革期间,利玛窦墓又作为"洋四旧"被横扫,墓碑也被埋到地下深处。1978年有中央领导人批准重修,随后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看来这座利玛窦墓是该保留,它给国人留下一段五味杂陈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往事的无穷回味。中国从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历史反差--中国寻找世界带去了多赢互利的"丝绸之路",欧洲寻找中国带来的是列强的野蛮侵略。事实说明,在那个世界由中世纪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个国家一旦失去寻找世界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活力。我们这个积累了数千年文明的古国,此后竟被大西洋滚滚而来的波涛冲击得一塌糊涂,由此蒙受了一系列的国难和国耻。明、清两代的中国人对此没有深刻的反省,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应该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