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

从18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在巴黎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只有50个座位的小放映厅内,亨利·朗格鲁瓦(Henri Langlois)每天放映七场老电影。这些老电影包括各种各样的类型,来自世界上每一个能够生产电影的国家。在这里,新一代影迷第一次看到1910年代初到1920年代发行的格里菲斯、卡尔·德莱叶(Carl Dreyer)、谢尔盖·爱森斯坦、茂瑙、埃里克·冯斯特劳亨、莫里斯·斯蒂勒(Maurice Stiller)以及其他人创作的无声电影作品。而且,观众们还在这里看到了霍华德·霍克斯、约翰·福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的美国有声电影。通过在这里观赏卢米埃尔、乔治·梅里爱、路易·费雅德(Louis Feuillade)、让·雷诺阿(Jean Renoir)和其他人的作品,这批观众同样形成了他们自己电影经验的积淀。

电影资料馆成了一小批对电影痴狂的观众的聚会场所,他们观看了亨利·朗格鲁瓦放映的每一部影片,尤其是五个年轻人,他们来得最为频繁,每次看完影片之后便聚在一起进行交谈。这五人成了这一新生电影文化的中心,他们观赏、谈论电影,展开争论,满怀激情地为新创刊的《电影手册》撰写评论,并将他们的电影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他们的名字是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这几个人成为被评论界称为“新浪潮”(the New Wave)运动的核心人物——1950年代末期,由这批年轻的法国导演执导的处女作大量地出现在银幕上。

夏布洛尔于1958年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漂亮的塞尔日》(Le Beau Senge)可以看做是“新浪潮”的发端。随后是1959年,特吕弗的《四百击》(The Four Hundred Blows,1959)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不仅在国际上赢得了盛誉,而且也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使其他人看到了机会。在之后的两年里,有67位法国的新闻工作者、学者、作家和学生导演了他们的第一部影片。“新浪潮”中的导演在拍摄他们的第一部作品之前从来没有像学徒一样在电影业中经过长期的学习,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对电影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们在法国的电影俱乐部、电影资料馆和电影院中学习电影。他们的一些作品反映出了电影学徒制的变化。

像《筋疲力尽》这样的电影很难归入学院派,但它所传递出的对于电影史的理解是在“新浪潮”之前的银幕上从未出现过的。这部影片是献给莫诺格雷姆(Monogram)公司——是一家在1930-1940年代拍摄B级影片的美国制片厂。影片向亨弗莱·鲍嘉致敬:影片主人公聚精会神凝视着亨弗莱·鲍嘉的照片,好像是在对着镜子凝视自己。一张亨弗莱·鲍嘉主演的影片《无冕霸王》(The Harder They Fall,1956)的海报被明显地张贴在临近影院的外面(并排张贴着一部新近由杰克·帕兰斯主演、罗伯特·阿尔德里奇导演的电影海报)。《筋疲力尽》的叙述方式看起来像美国的犯罪片,影片的主人公,一个在逃的存在主义的英雄(让-保罗·贝尔蒙多扮演)爱上了一个蛇蝎美人(珍·茜宝[Jean Seberg]扮演)而不能自拔——这又可以归为美国的黑色电影。而主人公的死亡则影射了詹姆斯·卡格尼和亨弗莱·鲍嘉的老片(《怒吼的二十年代》和《夜困摩天岭》[High Sierra,1941])的结尾。尽管影片里同样充满对更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如狄兰·托马斯、威廉·福克纳、里尔克、莫扎特、保罗·克莱、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和巴伯罗·毕加索)的影射,但却坚定地拒绝进行高雅和低俗的比较与区分,至少对戈达尔而言,亨弗莱·鲍嘉与莫扎特的地位并无二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