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路向西:征服好莱坞(1)

《穷街陋巷》是马丁·斯科塞斯早期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水岭。这部片子有一股猛劲儿,似乎要把他关注的所有问题都表现到极致。查理(斯科塞斯化身)身陷于教会戒律和黑帮纪律之间,挣扎着“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尽管周围的环境……就是不允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那时我以为那很可能是我惟一的一部电影,我以为我将不得不为另外一些人,拍另外一些片子,一些不那么个人化的片子,再说《穷街陋巷》也许永远不会发行。于是,在这部片子里我倾注了一切,特别是我对宗教的理解”。惩罚从教堂转向了街头,这就是《穷街陋巷》“对宗教的理解”。这一理解是决定性的,它将主人公对拯救的追求世俗化了。“街头,也可以意味着好莱坞。”斯科塞斯曾经这样提醒采访者。一旦获得了世俗化的解决,曾经激发了《谁在敲我的门?》和《穷街陋巷》的教堂 街头冲突便不复存在。当然,道德问题和宗教符号并未从斯科塞斯的电影中消失,只是天主教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为道德问题的源泉和仲裁者在影片里出现。此外,整部影片也不再围绕着宗教来结构自己的故事。随着教会的退却,上帝也隐身而去了。直到《基督最后的诱惑》,上帝才再次现身。并且也只有到了那一刻,上帝才会重演他当年在《穷街陋巷》中的荣耀出场。

通过拍摄《谁在敲我的门?》和《穷街陋巷》,斯科塞斯一面努力驱除内心的魔鬼,一面努力与自己的过去诀别。当《穷街陋巷》在1973年得以发行时,斯科塞斯善于自我审视的特征,已经在这部成熟之作里表露无遗。需要注意的是,《穷街陋巷》固然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但它却只吸引了有限的观众,而且绝大多数是城市观众。换言之,喜欢斯科塞斯作品的,是那一类特定的、有可能也喜欢迈克尔·鲍威尔和约翰·卡萨维茨电影的观众。毫无疑问,这两个人都是斯科塞斯的偶像,他非常崇敬他们挑战传统的做法,但他也同样渴望获得他的偶像们从未获得过的主流成功。从1960年末到1970年代初,在等待《谁在敲我的门?》获得发行的漫长日子里,在为生存而挣扎,任何与电影有关的工作都肯接的拮据日子里。斯科塞斯很有可能对这种慢车道上的生活渐渐失去了热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