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米凯莱?阿皮切拉(6)

在莫瑞蒂饰演阿皮切拉的最后一部影片《红木鸽》中,自传话语尤其层次繁多。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比以前的影片更进了一步,他引入青年莫瑞蒂挨门挨户兜售一份左翼出版物的老胶片,使我们更加确信其作品的自传特征。这段胶片出自他早年的超8毫米短片《被征服的人》,但给人的印象是在看着一部阿皮切拉/莫瑞蒂的纪录片,因为角色在肉体上与两部早期的阿皮切拉影片《我行我素》和《失落的一代》的主人公完全一致。在前面的两部影片《金色的梦》和《比安卡》中,莫瑞蒂也使用了自己的真实照片。这首先是为了完成对米凯莱?阿皮切拉形象的塑造;然而由于照片显然的真实性,它们也可以被认做是真实生活中莫瑞蒂的照片,其结果是强化了影片的自传效果。在《比安卡》中尤其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张莫瑞蒂大约7岁时候的照片,他和同学们一起出现在学校的一场集会上。

其次,《红木鸽》触及了真实生活中莫瑞蒂的两个主要兴趣爱好:政治和水球。像《金色的梦》中电影之于米凯莱?阿皮切拉一样,这两种激情也都是角色的不适甚至苦难的来源。譬如在闪回段落中,阿皮切拉回到童年,他似乎对自己的运动事业充满了怀疑。我们看到他请求母亲把他转到不同的运动队,在孤独中冥想打网球或弹钢琴会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共产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危机,而阿皮切拉在10多岁时就入了党,多年来都是在议会中的党代表;而正是在影片制作的同一时期,意大利共产党(PCI)也经历着真实的危机--这再次强化了现实主义和自传的印象。

米凯莱无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失忆,他自一场车祸之后就深受其苦。这使他脱离了生活,沉溺于内省和白日梦,他对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日瓦格医生》(1965)的迷恋和认同浓缩地表明了这一点,这部影片经常遭受谴责,因为它将十月革命所带来的问题庸俗琐碎化,把小说变成了一部好莱坞媚俗大片。米凯莱神经质且好斗,譬如在他对着一个记者咆哮、扇对方耳光的时候,就表现得既不得体又软弱无力。他被领队选中进行决定比赛的罚球,却失败了,这最明白不过地暴露了他的无能。这一场面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是同样令人失望的结果(米凯莱曾经罚进了一次,但裁判还没有鸣哨,所以进球无效)。米凯莱罚球不中的原因,似乎是他想了太多如何射门,反而不能果断地凭本能行动--这也可以解读为隐喻了意大利共产党当时的不合时宜。像在《金色的梦》中一样,米凯莱?阿皮切拉再次成为真实生活中莫瑞蒂的失望与焦虑的集合体,成为他的一个不甚光彩的翻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