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我在旧金山市区上班,家在旧金山湾区的圣马特奥。有一次,我在上班途中收听了一个访谈节目,对其中的观点不敢苟同。在节目中,一位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家谈到他1月份第三个星期的生活,他说那个星期是他一年当中最为郁闷的一个星期。为了证明他的结论,那位心理学家列出了各种具体理由,并运用数学公式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和证明。他的理由包括元旦定下的全年计划没有完成,节假日信用卡高额透支以及天气状况糟糕等。把上述理由加在一起,一年中最为郁闷的一个星期便诞生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着实难以令我信服。

尽管我也爱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但“郁闷”是一种感觉,怎么可能完全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和推理呢?即便采用精准可靠的大样本抽样调查,也不可能给出绝对准确的答案。因为人的感觉是有偏差的。我之所以不认可节目中提到的方法和观点,是因为大约1个月前,我对“郁闷”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的结论是:一年当中,人们最为郁闷的一个星期是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译者注)前后的那7天。那这个结论又是如何得出的呢?

我从数以亿计的美国网民中抽取了1000万个样本,并对他们何时在互联网上搜索“郁闷”这个关键词进行了调查。我的想法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如果在一年中的某个时候感到郁闷,那么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向互联网求助。因为在网上,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提问或求助,丝毫不用担心会给自己带来麻烦。Google 、Yahoo! 、MSN 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搜索引擎。

我的第一次调查历时两年,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由它推算出的郁闷期跟学校的教学进度如出一辙:在考试期间,人们对“抑郁”(depression,有“抑郁”和“萧条”之意。——译者注)的搜索量大大上升。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每年一到考试那段时间,学生们便纷纷上网检索“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以应付学校布置的考试论文。为了规避这个误区,我对调查方法作了一些修改,增加了对一般抗抑郁药搜索量的跟踪统计,包括舍曲林(Zoloft) 、欣百达(Cymbalta) 、依地普伦(Lexapro) 等。在排除了“经济大萧条”的搜索量后,我对抗抑郁药物的搜索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感恩节前后的一个星期内,有相当多的人会求助于互联网,以期排解节日期间的惆怅情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