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虚:隐藏着的真相(1)

袁子虚/文

真相隐藏于一本书中――这多么像一篇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小说。“谁是火烧圆明园的真凶?”这一真相,目前增加了一个隐藏体。它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大型纪录片《圆明园》的执导者――金铁木。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一书里,他首次披露了大批皇家密档。其中,最值得中国历史研究者重视的是这本书搞清楚了纵火烧毁圆明园的真凶――英国人额尔金。

由此,历史教科书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就犯下了错误。根据金铁木的研究结果,法国军队只参加了抢劫圆明园国宝,却对放火之举不苟英国军队之举。

圆明园被烧掉,不仅引发人们的悲怆之感,也同样引发争议,成为圆明园的一段公案。人们所争议的焦点是,圆明园到底是谁烧掉的。按照传统的说法,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之后,顺便将园子烧掉,以此毁灭他们的犯罪证据。但后来又出现不同的说法。有人根据一些材料证明,圆明园不是英法联军烧掉的,而是当时中国的一些暴民。

通观《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一书,大量皇家密档及英法联军随军人员日记足以证明:圆明园确实是外国军队烧掉的,而其真正的凶手是英国大使额尔金。圆明园被洗劫后,英法联军先是撤离了圆明园。皇帝听说圆明园被洗劫后,愤恨不已,十分害怕他们继续洗劫紫禁城,于是,皇帝命人和英法联军谈判,以求保住紫禁城。这样,双方来到谈判桌上。在谈判的时候,英法联军要求释放被清政府扣押的谈判代表。10月16日,英军司令格兰特和英国大使额尔金得到了所有人质的消息:39人的谈判代表团中,只有18人生还,21人已经确定被满清酷刑弄死了。更为严重的是,死去的人中,还有一位《泰晤士报》记者。这让额尔金难堪不已,他说:“假如我不替这位记者报仇,《泰晤士报》将会怎样批评我呢?”想了半天,他决定纵火焚烧圆明园。“对中国皇帝的傲慢和违背国际法的行为,我们必须进行打击。我们要给后人留下复仇的永久记忆,让中国的通知者感到恐惧。”焚烧的对象之所以选准圆明园,是因为“圆明园是中国皇帝最宠爱的东西”。他的支持者格兰特也认为“隆冬将至,军队必须及早退出,我们也很希望用一些方法来证明:联军已经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北京。”而在关键时刻,法国军队选择了退出。这个以艺术著称的国度保持了最低的道德底线,而坚持认为焚烧圆明园是“野蛮的事情”。

1860年10月18日,一把猖獗的火光从圆明园升起,一直持续到次日。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编“一个帝国的背影”脱胎于电影《圆明园》的解说词。该部分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依据大量的清代史料,讲述了圆明园一百五十年凄美的故事。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它是大清皇室荣辱的见证,它是大清帝国兴衰的缩影。第二编“一部影片的诞生”记录了电影《圆明园》的制作历程,相信其中的许多细节会感动读者。第三编是电影《圆明园》的文学剧本,读者完全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阅读。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经历了3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他本身又参与过圆明园的建设,影片2/3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个传教士的“旁白”结构起来。传教士郎世宁和牧师麦吉,两个“神职人员”以上帝的名义,忠实地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圆明园。这是一部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历史真相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所有的细节都来自于可靠的历史记载。尊重历史真实是这个剧本的首要原则,比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细节来自于当事人的日记,就连大清皇帝的“台词”也全部来自于皇家密档。

金铁木是一个有心之人。他在揣摩历史细节的时候,内心是安静的。“2006年9月8日上午,一部叫《圆明园》的电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那一天,北京的天气前所未有的凉爽,躁热的夏天突然之间就消失了。秋日温暖的太阳照在大会堂上,三三两两前来参加首映式的观众正在陆续入场。站在汉白玉的台阶上,我心静如水。那是一种记忆当中似乎不曾有过的淡泊与平和。”电影拍完后,他把关于圆明园的一切整理成了图书,《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像一部纪录片一样,记下了历史典籍里的圆明园如何被他发现,并搬进影像世界里去的过程,同时提供的大量皇家密档又道出了历史的真相:是英国军队纵火烧毁了圆明园,而不是历史教科书里的“英法联军”。事实上,法国军队只参加抢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