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照耀下的西域: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通(2) 

西域佛法的发展

西域佛教在隋唐时期得以继续发展,并在突厥人中得以传播,尤其是在西突厥汗国比较兴盛。原因之一就是其统治的区域,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地区。上至王室成员,下至百姓,突厥人改信佛教,正是受到当地宗教影响的结果。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它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唐朝大规模经营西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随着隋王朝的统一,西域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局面,同时西域各地佛教进入盛兴阶段。虽然隋朝的历史只有三十多年,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唐朝佛教的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唐代,西域各地佛教发展仍保持信徒众多、寺院广布、规模宏大的繁荣局面。自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之后,唐朝基本上已重新统一西域,并先后在高昌、龟兹等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这进一步为西域佛教的兴盛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时,中原地区繁荣的佛教形成一股强大的回流,深刻影响了西域东部的佛教。这一时期,大乘、小乘宗派并存,中原僧人与西域僧人交流频繁。大量汉僧长期居于西域,建立庙宇,开凿石窟,讲经说法,生活修行。如赞摩寺、阿奢里贰寺、克孜尔石窟、宁戎窟寺等即建于此一时期。在高昌、龟兹、焉耆等地的千佛洞中,大量唐代开凿的洞窟及具有浓郁唐风的壁画均说明唐朝时代促进了本地佛教的发展和兴盛。

此外,在唐朝时期,还是西域和中原的佛教高僧及佛经翻译活动经过各种波折,重现昔日辉煌的阶段。西域与中原各地佛寺林立,僧徒甚多,名僧大德辈出,译经数万,如达摩笈多的《起世缘》、《生药师》、《菩提贤良》,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实叉难陀译的《华严经》、重译《大乘入楞伽经》等。两地高僧共同探讨佛学真谛,产生了许多思想火花,为中国的佛学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佛教的发展进入极盛时期。

同时,这一时期以佛教为内容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些艺术成果是古代西域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原、印度、西域等地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见证。比如西域画师尉迟乙僧的画法对唐代及其以后的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波及朝鲜、日本等地,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随着唐王朝由兴转衰,佛教在西域也由兴旺走向衰微,于阗、疏勒、龟兹等地区的佛教演变情况也与此相应。

到了两宋前后,原生活在漠北蒙古的回鹘人(今维吾尔人祖先)迁入高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等地,并建立了包括今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拜城与鄯善、哈密及敦煌以西部分地区的高昌回鹘王国。回鹘人早在回鹘汗国时期就接受过佛教,后来又以摩尼教为国教。如今,在当地原住居民的影响下,回鹘人又逐渐接受了佛教,高昌回鹘王室改宗佛教,对佛教采取了扶植政策。他们广泛开展佛教文化事业,将佛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一直到蒙元时期仍兴盛不衰。佛教也对回鹘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能歌善舞的回鹘人,用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宣扬佛教的教义。同时,佛教在南疆于阗也享有崇高的地位,李氏国王虔信佛教,并与中原中央政府和高昌回鹘汗国保持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西域佛教发展的又一高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