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鸭子下水(2)

当年参加面试的一名学生单文昌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是1954年8月27日,刚从学校毕业的几个年轻人来到基列夫的办公室,内心既感到激动,又有些紧张。这毕?是他们第一次接受苏联专家的面试。

当时,基列夫的办公室位于离厂区工地较远的绿园区一座普通平房内。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基列夫让他们自己搬椅子坐下,先没急于说话,好让他们有些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我看过你们的资料,在大学里学的是热力发电专业,毕业论文我也看过了,写的是高温高压燃煤锅炉设计,看来我们还是同行哩!”基列夫首先说的这番话,使屋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是的,我们都是学锅炉专业的。”单文昌答道。

“那么,我希望你们能为一汽热电站的投产作出贡献。一定要重视实践,一定要能?自动手指挥工人进行操作。你们要从基层学起,参加三班倒值班。今后锅炉能否顺利投入运行,就看你们几位第一线的运行班长。”基列夫简洁明确地向他们交待未来实习内容和工作方向。

如果说三名年轻人来之前还对“班长”的身份感到陌生,当面试结束离开专家办公室时,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做一名像基列夫那样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

人员培训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由于中国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一汽几乎所有的动力站房都曾派技术员到国外实习,但热电站却一个人也没有派过。这在一汽的历史上是一件令人称奇的情。其实“答案”就在基列夫身上。

早在来中国之前,基列夫已从苏联电站设备制造厂了解到,中国辽宁的抚顺和阜新两个城市的发电厂有从苏联进口的同类型设备。如果可以在这两个电厂培训热电站技术人员,就可以为中国节省一大笔出国培训的费用。于是,基列夫亲自前往抚顺和阜新进行考察,与有关单位商谈一汽人员的实习岗位和培训项目。他又与动力处处长李代胜以及热电站站长耿达、赵鲁营共同研究,制定了一汽热电站的人员赴上述两地的培训计划。

基列夫多次强调:“我们派技术员和工人去实习,事先一定要了解好实习地点的情况,?匆派出去的学习效果往往无法保证,结果不但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会影响今后热电站的运行。这是件大事!”基列夫对每一批人员的实习计划都亲自审定,并且耐心交待实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每当新一批实习人员准备出发时,他总要再三嘱咐:“你们要遵守实习厂的纪律,虚心向那儿的工人学习,不懂就问。你们在实习中多努力一些,将来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更容易一些。热电站的运行今后可全靠你们啊!”

热电站的实习人员一批接一批出发了。

一个月后,始终惦记着实习进展的基列夫有点儿坐不住了,他要亲自去抚顺和阜新检查实习情况?

1954年11月,基列夫利用施工间隙,坐上硬座列车,顶着风雪来到抚顺发电厂。下车后,他顾不上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就直接来到实习现场,向每一个实习岗位的班长和工人询问实习情况,考查他们对锅炉型号、参数及运行规程的掌握情况。听到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他这才满意地笑了。对于个别答不上来的实习人员,他也没有发火训斥,而是耐心地讲解一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