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火车头送暖工程顺利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证了其他厂房建设的进度。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许多在一汽工作的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才逐渐注意到这位认真负责、充满干劲、对中国同志手把手指导的苏联专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基列夫总是身穿黑色短棉工作服、头戴鸭舌帽、体形略显矮小,无论是在苏联专家还是中国工人中,都只能算是小个子。但也正是这位小个子布尔什维克,解决了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难题,带领大家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攻坚任务。当时在工地上,时常可以听到这样有趣的对话:
“那个总忙个不停的小个子是谁呀?以前怎么没见过?”
“那可是莫斯科来的高级专家。别看他个头小,本事可大着呢。他一个人就开动了10个火车头,把全厂的暖气都开通了。”
这就是人们对基列夫最初的印象:一位与大家一起并肩战斗、不辞劳苦、认真严谨的小个子;一位经验丰富、技术高超、言传身教的大专家。
1955年是一汽建设实现三年建成目标最关键的一年。一汽建设总指挥部向全区职工发出了战斗号召:“紧急动员起来,全力完成通电、通蒸汽、通煤气的‘三通’任务,保证冬季各项建厂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苏方的动力总专家,基列夫再次感到了肩负的重任。
电缆敷设是动力系统建设中出现的第一块“硬骨头”。一汽的输电系统采用埋在地下的高压电缆,全长47178米,伸展到全厂?个角落。连接电缆的中间接头共有180多个,焊接质量要求很高,是全厂电缆线路最关键的部位;另外还有数十个终端接头,接到变电间的电气设备变压器上。
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整个系统敷设的困难程度是现在难以想象的。特别是电缆中间接头,是一项细微而又重要的工作,工作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基列夫早就提醒施工单位,做电缆接头好比在手术室里做手术,要有清洁的环境。他在培训工人时说:“你别看小小的电缆接头,如果做得不符合质量要求,就有可能发生接头爆裂的情况,导致全厂停电、停工。事关重大,不能马虎。”需要敷设的电缆是载荷1万伏的高压线,国内的技术员和工人师傅都是首次接触这种电缆,但基列夫早就考虑到这个情况,在几个月前就对安装公司的第四工区进行了专业培训,并亲自示范操作,使施工人员掌握了基本技术。
经过周密的准备与部署后,基列夫和同事们决定,厂区电缆的第一个中间接头的焊接于9月6日正式开工。那天一早,生产组长屠金富就带领工人们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四工区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到现场观摩。
8时许,中间接头的焊接正式开始,基列夫跳下铺设有电缆的土沟。可能是第一次进行这么重要的作业,或许在旁边观摩的人太多了,工人们有点紧张,动作也不像训练时那么熟练了,有点畏手畏脚。
基列夫便让他们停下手中的活,给大家讲起“进了森林不怕狼”的名谚。
“在我们俄语中有一句谚语,大概意思是既然怕狼,就不要进森林。如果害怕面临的困难、危险,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不知道中文里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呢?”
“有啊!”一位工人很快回答道,“我们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呵,老虎可比狼大多了。看来还是你们中国人更勇敢呀,不把狼放在眼里。像我这样的小个子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打不过大老虎呀!”基列夫一改往日的严肃,开起了玩笑。
四周的工人一下子都笑了,紧张的气氛自然也缓和了。基列夫抓住机会,当场提出改进焊锡方法、缩短焊接时间的建议,工人们欣然接受。
剥黄麻、上钢夹、装保护盒、浇灌沥青,经过20道左右的工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后,当晚9时,电缆接驳工作才基本完成。基列夫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直到子夜时分,才回住所吃晚饭。
第二天上午,工人们还要进行10万伏高电压耐压试验,这是每个中间电缆接头焊接完成后必须做的。基列夫一早就赶到现场,指导工人们按程序一步一步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测试数据完全符合质量标准。工人们高兴地说?这次电缆接头旗开得胜,主要归功于基列夫专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