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之外的冷静和悲悯――高适《燕歌行》(3)

这样昏聩的将领,在现实中是有其对应的。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曾任命哥舒翰守潼关,又让宦官李大宜做监军。哥舒翰体弱多病,李大宜又根本不懂军事――若仅仅是不懂军事或许还略微好点――李大宜整日饮酒作乐,丝毫不体恤军情,将士们连饭都吃不饱,如何不败?这恐怕才是让唐军加速落败的根源。而高适写《燕歌行》的时候,是开元二十六年,李大宜兵败之事还在几年之后。历史惊人的相似,证明了高适卓越的战略眼光,即使这样的证明透着无法言传的酸涩。

战争惨败了。曾经“天子非常赐颜色”的将领,看着夕阳下疲惫、惊惧、越来越少的兵士们,知道战败已成定局,这时候会悔恨自己的轻敌吗?但是被围困的士兵们,在面对悄然逼近的死亡时,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去埋怨什么了。他们有着更为重要的痛苦,去咀嚼。有着更为诚挚的思念,去惦记。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就是写士兵们的思念。“玉箸”比喻妇人的眼泪。夫君远征戍边,一去几年,生死未卜,这样的思念是人之常情。也恰是因为人之常情,想来才会“欲断肠”啊。在士兵们想象中描忆出来的画面里,没有劳燕分飞,没有生离死别,或许还留有几分地可供耕耘、收获;一家老小在火光前围坐,有一搭没一搭的唠着家常,那是多么温暖呵,绝对不会有塞北的苦寒……

可是“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目光看的再远,哪怕比道路的尽头还要遥远,也无法穿过这茫茫绝域,也无法触及万里之外的边庭关塞。如今又被围困在此孤城。不知道生死何期,只见杀气如云。多想在梦里回去呵,但是夜里塞北的寒风呼号,如咽如泣,夹在凄凉的打更声中钻入耳鼓,是没有人可以成眠的啊。

拼死一战不可避免。在敌人久困城池后,粮草终会用完,与其饿死,不如战死。“相看白刃血纷纷”,战士们是有着拼死一战的觉悟和勇气的。这样的勇气来的悲壮、苍劲,令人忍不住涕泪而下。尤其他们是“死节从来岂顾勋”,拼上了姓名,只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从没有想过个人建功进爵之事!而如今,却深陷死途……这又是为何?

其实从前文的讽刺里,就已经能看出高适早就准备呈现出来的答案了。高适在一步步铺垫、紧逼、深化后,终于用最后一句揭出了这首《燕歌行》的主旨:将领的骄傲轻敌、不能体恤士兵等过失,是造成战争失败,把士兵推向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飞将军李广还在人世,统兵杀敌的话,沙场征战,是一定会减少很多悲苦的。

可是,拥有飞将军就够了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