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前,我曾经搭乘过一次从旧金山出发的航班。起飞之前,我漫不经心地听着机舱人员讲解飞行安全知识,此时,我随意翻了一下插在前排座位背后的安全卡。上面有一段介绍应急措施程序的文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坐在出口处座位,当你无法看懂本卡时,请及时咨询机舱服务人员。”
要计算有多少盲人或是文盲乘客,能按要求对自己看不懂的说明做出反应,这好像并不需要多长时间。这绝对是一个对受众需求视而不见的典型事例。如果航空公司真的关心安全问题,为什么不告诉维修人员好好检修一下发动机呢?一想到这些,我就怒不可遏。
很多陈述者会忽视听众的需求,这样的怪圈似乎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在《论修辞》(Rhetoric) 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对于一个成功的说服者,“感染力”就是一种在情感上与听众融会贯通的能力。他的观点无非是说:如果听众不喜欢你的话,就不可能愿意听你说些什么,更不用说按你的话去做了。如果你根本不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就不可能形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你必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让你出现在这里,他们为什么会对现有的合作伙伴感到不满,是什么让他们彻夜难眠,他们希望能从你这里听到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想听到什么,以及他们需要听到什么。( 最后3 个问题截然不同,而认识其中的缘由又是至关重要的。) 在和听众见面之前,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见面,你就必须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会有助于你更好地去倾听。
如果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推介会和情人间的初次约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两者的目的都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于继续深化这种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对方的言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不是夸夸其谈地炫耀自己,绝对是一个非常稳妥的策略。当然,你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果你知道约会对象是一名动物保护组织的志愿者,那么初次约会时,我建议你千万不要把整个晚上用来谈论儿时猎鸟、打野兔或是捕猫的壮举。如果对方告诉你,他对甲壳类动物过敏,那你最好就不要约他吃炖牡蛎了。同样,如果你的客户是中年人,而且是50 岁以上核心品牌的忠诚顾客,那么他很可能会对一个充斥着放屁或是打嗝的游戏广告不屑一顾。如果客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你在晚餐后组织一场装扮成修女的艳舞表演,也许只能让对方感到厌恶。
如果说这些例子有点荒诞不经,那或许是因为事情本身就很荒诞。但这样的事却偏偏发生了。其中的人,自然是我熟悉不过的了,他们也许应该感激我没有在这里直呼其名。上面提到的初次约会,当然也就成了最后一次约会。结果可想而知,那位对甲壳类动物过敏的先生最后送进了医院急救室。而那个脱衣舞表演则发生在伦敦的一次重大国际研讨会上,晚餐的嘉宾是来自雷诺公司的客户代表,那件事情至今让出席晚餐的广告商们记忆犹新,因为自那以后,这些人再也没有从雷诺公司拿到一个订单。
如果你不能对自己约法三章,不能从在场所有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通过陈述,把听众带到你的立场的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个规律适用于整个推介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从最初的见面,到最后的陈述,乃至后续跟踪,概莫能外。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经过听众的过滤和筛选,穿越他们的脑海,经受他们的考验,融入他们的体验、期待、成见、希望和恐惧。因此,你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何接受你的话,以及他们将作出何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