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张最典型的失败陈述幻灯片:略显冗长的粗体标题、拥挤的正文,以及愚蠢至极的剪贴图片。
◆ 第一个要点,并进一步分为如下几个主题:
· 衷心的问候
· 欢迎你阅读《完美陈述》
◆ 第二个要点,巧妙地与视觉工具链接
· 希望本书能让你有所收获
◆ 第三个要点,包括一些毫无意义的数据:
· 84 805 个词
· 1 238 段
· 6 774 行
◆ 结尾一般是与下一张幻灯片的链接,因此无须赘述。那么,我们先从本书“导言”开始吧。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完美陈述
1997 年,我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第一次相遇。
当时,他刚回到苹果电脑公司担任临时CEO ,或者如他自己所称的iCEO 。他这次回归的使命,就是拯救危在旦夕的苹果公司。在他看来,最迫切的变革就是更换广告代理商。
他约见了2 家广告代理商。其中一家是当时的Goodby,Silverstein & Partners( 奥美旗下的知名广告公司,位于美国旧金山。——译者注),我是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兼策划总监。另一家接受邀请的是乔布斯曾经工作过的李岱艾公司(TBWA/Chiat/Day) ,同样也是一家声名显赫的广告公司。李岱艾公司不仅曾经获得多项殊荣,1984 年的传世之作更令其声名鹊起。当时的形势比较微妙,我们相信,史蒂夫·乔布斯肯定已经对李岱艾情有独钟,而且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问题:Goodby,Silverstein 是苹果公司的竞争对手惠普公司的广告代理商。
“不要担心这些,”史蒂夫曾在电话里对杰夫·古德拜(Jeff Goodby) 说,“我认识惠普公司的董事长,我能摆平这件事。”
尽管我们不太相信他的话,但毕竟我们谁都没见过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布斯,很想一睹尊容。于是,我们还是按时赴约了。苹果公司营销部的两位高级主管在休息厅接待了我们。他们都是公司的老员工,史蒂夫·乔布斯上任后辞退了他们。在这里,我不想说出他们的名字,但不管怎么说,我希望他们现在都过得不错,而且最好住在一个看不到这本书的地方。“史蒂夫有事,要晚一会儿才来,”其中一个人边说边带我们走进一间阴暗的会议室,“你们可以先熟悉一下情况。” 会议室里随意摆放着看似极不协调的4 张办公桌,我们随便找了一张桌子围坐下来。在会议室的另一端,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投影仪。
首先是视频会议的一套例行程序。主管启动电脑,但投影仪却不工作( 始终显示“无接收信号”),等投影仪好不容易能接收到信号,他却找不到文件了。我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他在笔记本电脑中成千上万个文件里翻来倒去。屏幕上乱七八糟地闪过一个个文件,有些文件名很滑稽,比如说“康康舞96”,还有一些名字则是把数字和行话缩写混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文件:代理商简述。
“我这里有几张幻灯片。”对方严肃地说,听不出一丝嘲讽的味道。
知道他要对我们作简述,我们都感到有点意外。因为按照史蒂夫·乔布斯最初在电话里说的意思,我们只是到这里随便聊一下。也许等史蒂夫来了之后就清楚了,但主管根本就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时候能到,只是告诉我们:“史蒂夫特别忙。”
事实证明,史蒂夫的确非常忙。一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只能忍耐,盯着缓慢变化的PPT (PowerPoint) 画面,心里不断地诅咒着。终于有人送来咖啡,这给我们找到了一点继续忍耐下去的理由。但是咖啡很快喝完了,一切又都显得那么无望。介绍人似乎对我们的痛楚视而不见:在昏暗的光线里,他生硬地给我们念着一张张幻灯片,一段接一段,一个表接一个表,幻灯片上密密麻麻地堆积着混乱不堪的数字和注解,他几乎没漏掉一个字。
这应该是一份有关计算机业务和苹果公司产品系列的陈述稿。他的同事偶尔也会插入“我补充一下”、“我再深入地说明一下”或是“这个表格的真正含义在于”之类更无聊的话。
事实上,我需要他们送到桌子上的唯一的东西,只是他妈的咖啡。不幸的是,他唯一做的,却是不停地说核心竞争力、关键性学习、网络或是双赢,在我看来,即便说这些该死的表格中能有什么双赢之类的证据的话,那也不是苹果能做到的,而是其他公司。实际上,我们早就知道,自从计算机行业火暴起来以后,苹果公司的表现就一直差强人意,媒体的报道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而史蒂夫·乔布斯也被人们誉为唯一能拯救这家病入膏肓的企业的英雄。但这份陈述稿的设计,即便不能说是自欺欺人地隐藏问题,至少是以防外人察觉这些问题。两个人乐此不疲地高谈阔论着这些让苹果公司“重振旗鼓”的战略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