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引发思考(2)

“那日子,可遇不可求!”小牛打断我。

“小朱,我有个表妹现在单身,她擅长做饭菜,挺体贴人的,想见见吗?”我说。

小牛忍不住笑了,“老寒,原来你在‘销售’表妹啊!”

小朱有些不自然,他有些当真,“不会吧,涮我!”

“不涮你,你怎么能有感觉!我问你什么时候结婚、找什么样的女朋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可刚才的对话,你感觉怎么样?”

“还行吧,我倒也没怎么防备。”小朱说。

“所以问具体问题,了解客户信息,从他的现状、处境或期望问起,千万不能过于直接和生硬。具体的问题客户才好回答,也更接近于客户的概念。像‘您对信息化的期望是什么’、‘您现在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吗’这类泛泛的问题,往往得不到答案。”

“具体?”小朱总是问那些泛泛的问题。

“咱们做个测试吧!”我说。

“好啊!”

“请在十秒钟之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白色’的东西,开始!”我说。

小朱和小牛翻了翻眼,疑惑地问:“白色的?”

“对,你能想到的所有白色的东西,任何东西!”我说。

大家四下望望,皱着眉头想了起来。

过了五六秒。

小朱慢慢地说:“白云、白色的车、白衬衣……”

小牛也跟着列举出了三四种。

我笑了笑,又说:“我们再做一遍。这次,请在十秒钟之内说出‘冰箱里’尽可能多的白色的东西,开始!”

小朱想了一下,说:“酸奶、豆腐……还有冰块、隔层……”

“怎么了?”小牛问。

“你们觉得这两次有什么不一样?”我问。

“第二次反应更快,想出来的可能也更多一些。”

“是什么原因呢?”我又问。

“第二次思考的范围集中,更聚焦,能想出来的东西就更多一些。”小朱说。

我笑了,“那我们是问客户‘您对信息化的期望是什么’、‘您现在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吗’,还是问一些针对他的具体业务、具体处境的问题呢?”

“嗯,我们问‘您对信息化的期望是什么’时,客户往往会说‘这方面你们是专家,你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小朱回答。

“客户一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不能聚焦地思考,还是要问具体的问题!”小牛总结。

“除了问具体的问题,还要通过开放式问题了解客户的现状、处境和期望,顺着客户的回答继续深入,获得更多、更具体的信息。”我说,“客户意识里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是他最关注的。信息类问题就是为了获得销售不知道的那些客户最关注的信息。”

“举个例子?”小朱看着我。

“比如,你去拜访一个信息中心主任,可以问‘李主任,您考虑优化公司的服务器,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赵总,您最关注供应商的哪些能力和资质呢’等,既不太泛泛,又不限制客户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我说。

“哦,这样啊。”小朱说。

我们都知道“4W1H”,也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哪里)、how(如何、多少、怎么样),这些都是信息类问题。使用信息类问题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站在客户角度,而不是站在销售角度的问题;第二是针对具体业务或情境,而不是那种泛泛的问题;第三是开放式问题,让客户多开口说话,只有客户开口才有机会获得更多信息,从而获得客户的

概念。

“什么时候使用?”小朱又问。

“一般在确认之后,想获得一些具体信息、鼓励客户积极思考和探索,或者确认时客户说‘不’时,只要是我们不知道的、有疑问的,都可以用‘信息类问题’来探索客户。”我说。

“我真不知道问什么问题合适。”小朱说。

“问问题要看对象,像客户底层的业务人员更关注手头的事务性工作,中层关注未来两三个月或半年要做的重要事情,而高层更关注未来一到三年,关注公司价值观、使命和战略,需要纵观全局的能力去了解趋势、作出准确的信息类问题是探索理性的事实,了解个人意识中已知的结论。它应是站在客户角度的问题,针对具体业务或情境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目的是了解客户的

概念和需求,扩展当前信息,找出缺失的信息。

它是在鼓励客户探索、引发客户思考,或者确认时对方回答“不”之后的跟进,具有获得缺失信息或澄清信息时作用。预测和明智的决策,所以问题因人而异。”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和高层谈具体操作的问题,高层会说“这个你和信息中心李科长谈吧”、“这个你去找经营部王部长了解吧”,结果我们擅长谈什么,就被派到关心那个话题的人那里,导致“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

“客户真的愿意被问吗?”小朱转了转眼睛,突然问我。

“看怎么问。我们以为客户不愿意被问,其实只要给客户机会,他们一般都很愿意说。客户说得越多,对销售越有利,销售可以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问问题是门大学问啊!”小朱不禁感叹。人们是惯性思维,按“我认为”的方式作出推测和判断。当推测发生失误、遇到意外时,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使我们惊讶的事情上来。突破惯性思维的问题,会让人感到惊讶,从而引起关注。“向客户问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那客户知道答案吗?”小牛不太清楚。

“你觉得呢?”我反问。

小牛慢慢说:“我觉得,问了客户张嘴就能回答的问题,显得我们没什么水平。但要问客户不知道答案的,是不是有点儿为难他?”

“要看是不是从对方的关注点出发,人都喜欢谈及自己关注的事情。对了,还记得什么是好问题吗?”我又问。

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更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问“都知道”的问题可能会让客户感觉沟通没有价值。除了问让客户“感觉到被关注”的问题,也要准备能引发客户思考并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让客户感觉到沟通的价值。这需要销售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行业经验。“引发对方思考的问题!”小朱抢答。

“先求同,后存异。先问客户关注、或许知道答案的问题,会让客户感觉到被尊重。再问客户关注但没有清晰答案的问题,从而引发客户思考,客户可能就会顺着你的问题延伸思考,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关注的领域或没想到的事情。让客户更多地思考,并跟销售分享思考所得,这才是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开始,交浅不言深。”很多销售容易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自作聪明

地用问题把客户引向自己的产品、方案或者某项优势,迫不及待地想让客户走到自己的产品和方案上来。客户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知,我们也没有自以为的那么聪明。不知道客户的概念,

就必须不断了解和探索。

“你是说也可以问一些客户没有答案的问题?”小牛问。

“没答案的问题,客户会回答吗?他会感兴趣吗?”小朱问。

这个问题很有道理。

销售提出适当的问题后,客户一般都愿意讲自己最关注的事情。如果客户没有最关注的问题或不愿意讲太多,怎么办呢?

销售如果只问客户意料之中的问题,客户难免会乏味并失去兴趣。如果只问客户意料之外的问题,客户可能会感觉那些跟他没什么关系,更不愿意去关注。那么,问什么样的问题,客户才有兴趣去关注,愿意去思考呢?

人的思维过程是信息获取、加工,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逻辑得出结论。

意料之外的问题,是指给客户思考输入新信息,或在客户思考的逻辑中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建议,引起客户的关注和思考。

这时候,客户或者是从他的概念和关注点谈起,或者是从以前忽略了根本没注意到的“意料之外”的事,细一思考又是“情理之中”的事谈起。

“嗯,通过提问,让客户自己意识到事实和原先以为的不太一样,就有了反差。有反差客户就会有反应,有反应才会更关注、更感兴趣,从而带来思考。”我解释说。

试图让客户关注他没关注的,这是把双刃剑。

有时候销售人员容易“自以为”具备了“指出客户不了解的东西”的能力,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而忽略了客户的认知,这让客户很不舒服。所以,必须先关注客户的关注点,用开放的问题探索,请客户多分享自己的关注点。如果客户没有兴趣,可以再用第三方的故事、其他客户的案例等来提出客户可能忽略的关注点,征询客户的意见。

想到这里,我接着说:“除非你是一个行业专家,比客户更清楚行业发展的趋势、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否则很难比客户还懂客户。所以,就刚入门的销售来讲,要针对想了解的信息,针对客户的现状、想法、期望设美国人乔治·洛温施坦(George Loewenstein)在1994年提出“知识缺口导致痛苦”的“缺口理论”。人想知道一些事却无法实现时,会觉得像长了不得不

抓的痒疮。要消除这种痛苦就得把知识缺口填满。在积累信息的过程中,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在不知道的东西上。使用缺口理论的前提是“我们有能力指出别人不了解的东西”。计问题。”

提出让客户关注和反思的问题,是对销售最大的挑战。

“确实比较难,专业的人可以问出专业的问题。像我们这些刚入门没什么经验的销售,先别光想着告诉客户什么、光想着引导客户思维,先了解客户关心的是什么吧!”小朱说。

“对!一个人专业不专业,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问什么!”我说。

“站在客户角度问客户最关注的,针对具体业务或情境的开放式问题……”小朱好像知道了他问龚总的问题有什么不妥,略显得有些兴奋。冷不丁地问我,“老寒,你说的表妹,真的还是假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