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1)

小朱突然问起“表妹”,让我哭笑不得,难道小朱真上心了?

“耐不住寂寞了!”小牛调侃小朱。

“以你的小人之心,度我的君子之腹!”小朱说。

小朱这话让我一激灵,这不正是我们销售中常犯的错误吗?我们反复强调“客户的概念”,可为什么总拿自己的认知去判断对方的想法呢?就像小朱,一个人自己吃盒饭、洗内衣,他的态度和想法是什么呢?没有搞清楚小朱的态度,直接抛出“表妹”,他会感兴趣吗?到底是哪个原因让他感兴趣呢?

通过“信息类问题”探索到的信息是客观的,是客户开诚布公地说出来的,是表象。态度决定一切。同样的方案带来的变化,源于个人追求和价值倾向的不同。态度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行动。态度正是客户决策的根本原因!

“老寒,说到找女朋友,你也发呆啦?”小牛坏坏地笑了笑。

“我在想,小朱找女朋友取决于他的态度,而他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选择和行动!”我说。

小牛抬起头,“你是说,态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客户购买与否源于他的态度,而不是产品本身?”

“对啊,客户想要实现、解决、避免什么,是个人的动机和态度决定的!个人的动机和态度是概念的核心和原动力!”我有些兴奋。

小朱搞不明白,“客户购买不是因为产品,而是因为他的态度?”

“你是会因为女人能洗衣、做饭、生孩子而结婚,还是会因为不想一个人孤单生活而结婚?”我问。

“如果两者选其一,我选后者。我不想一个人无依无靠地生活。自己发烧了浑身酸痛地躺在床上,连下楼买药的力气也没有,那种感觉你们有过吗?”小朱眼圈有些发红。

“不好意思,在你动情的时候,还拿你作分析。不过只有这样,你才更有体会!你的意思是不希望自己一个人生活无依无靠,对吗?”我问。

小朱点点头。

“小牛,你的看法呢?”我问。

“我呀,巴不得一个人!潇洒自在,没人在耳边磨叨……”小牛说。

果然,态度的形成源于处境。小朱一个人的处境决定了他想找女朋友,小牛因为结了婚饱受“磨难”,反而羡慕一个人的生活。不同的动机和价值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人们谈客观事实时更容易放松、没有压力;在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容易紧张、有压力,警惕性会提高。当被告知、被指使、被命令时,人们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抗拒;当指导别人、被祈使、被需要时,人们会产生积极情绪,变得主动。因此,多使用祈使句会提高提问效果。态度是主观的想法,是个人的得失和感受。

“即便相同的处境和需求,不同的态度和动机也会导致不同的行动。”我轻声地说。

“这也能问吗?”小朱略有顾虑地说,“问客户个人的态度,客户会说吗?”

小朱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很多人看来,在中国的社会环境里,大家都愿意说些表面、无关痛痒的话,说一些众所周知的东西,而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态度和看法,好像说真话的代价非常惨重。即使分析问题和不足,也更愿意说出很多“客观”的理由而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有切身感受。我做甲方时,常常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如果发现哪个销售有能力又愿意帮我,我就会把真实想法如实告诉他,特别希望他能了解我的想法,得到他的配合和帮助。因为我有压力,必须帮自己。

“其实,如果你态度诚恳地关注对方,客户会很愿意谈论他的态度。如果有机会,他还会滔滔不绝。”我说。

“嗯,那得聊得来。”小牛有心得。

“可这怎么问啊?难道问‘这件事儿您怎么看’、‘您怎么考虑’、‘你感觉怎么样’?”小朱问。

“可以啊,了解客户个人的感觉或顾虑,这么问就行。别告诉我连征求看法都不会了!”陷入某种思维,可能会忘掉最基本的方法。

小朱又问:“和客户聊他的感受,谈个人之间的感觉,还是销售吗?”

“不关注客户的感受,就无法知道客户决策的动力和真正原因。如果在和客户探讨他的处境和需求时,客户觉得自己的个人感受对销售很重要,他同时也就感受到了销售对他的尊重。”我说。

人不可能没有态度和想法。对于那些只讲“基本事实”的人,征询他的态度就更重要了,不仅会让客户打开话匣子,销售还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客户和我们分享个人的看法时,已经开始信任我们。

“这是个人的,对吗?”小朱问。

我点点头。

“这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什么关系?”小牛问。

小牛说的这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54年提出的,研究的是什么能够激起人的动力。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

出类拔萃需求:帮助他人开发潜能;自我实现需求:开发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事业登上巅峰;审美需求:对称、井然有序、外观美、平衡;学习需求:知道、理解、思想共鸣;尊重需求:获得尊重、让自己有竞争力、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独立、争取社会地位;归属需求:爱情、家庭、朋友、友爱;安全需求:个人保护、安全、稳定;生理需求:饥饿、口渴、身体舒适。

“你对马斯洛需求层次怎么理解?”我问。

小朱抢着说:“我知道!人的需求源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然后是被尊重认可,直到自我实现。人实现了底层需求,才会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是吗,如果这样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饿死的艺术家了没有归属就不会追求学习、不希望得到尊重?衣食不保的犀利哥,也不会有那种自我的气宇轩昂?”我反问。

“好像也不是……”小朱挠挠头。

如此看来,这种层次的划分不是很严谨,至少有人在理解和应用上有偏差。这些个人的需求,很可能是交叉的,甚至是同步的!

“很多人觉得,人都是先满足底层需要,才会向上追求。这是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对方的想法。当我们把这种推测告诉对方时,他会感觉很不舒服。”销售和客户的心理距离再度拉远!

有次我们引进一门课,那个卖培训的销售跟我说“你是不是希望让公司更认可你呢”、“是不是想让大家学习课程之后对你更刮目相看呢”、“是不是想让领导对你的工作更满意呢”,我听

到这些非常反感!我的个人需求或许涉及、包括这些,但这些不是激发我的最大动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