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所有的创新产品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产品的创新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关键在于创新的基础是否建立在消费需求及文化背景之上。创新过于超前,往往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周期也会拉长。因此,经销商在选择这类产品时,应当作全面的评估。
四、销售员的专业化程度——掂掂他的分量
情景五:
G糖业公司的业务代表(简称业代):“张总,我是G糖业公司的,我们的各类食用糖,你应该听说过吧!在食用糖行业里算是第一品牌了。”
张总:“G产品,在上海超市里看到过,听说在江浙一带做得不错。你们一共有多少个单品?”
业代:“我们单品不少,有好几十个呢。反正涉及糖的,我们都有。”
张总诧异:“你们还做糖果吗?”
业代:“我们不做糖果,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涉及食用糖的,我们都有。这是我们的价格单,张总请看。”
张总接过价格单:“单品是不少,在东北地区,哪些单品卖得好一些?”
业代:“红糖、冰糖卖得比较好。普通的绵白糖也不错。”
张总:“你们的红糖的价格是多少?”
业代:“也就三四元吧。价格单上有。”
张总:“那商场零售价格呢?”
业代:“卖六七元吧!”
张总:“那你们产品在M市怎么运作呢?”
业代:“我们主要是依靠经销商运作,进各个KA系统,费用我们公司给予核销。”
张总:“进商超后,怎么进行促销推广呢?你们产品的价格贵,比普通产品高出了一倍多,不促销很难卖得动的。”
业代:“促销肯定是要做的,我们也有费用计划。到时候我们拟订具体促销方案吧!”
张总:“你预计D产品在M市场,一年能销售多少呢?”
业代:“我想一年做一百万元应该没问题吧?”
张总:“一年做一百万元,有什么依据吗?你对M市场做过调研吗?你了解竞品的销售状况吗?”分析:
张总还是很有兴趣经销D产品的,但被该公司的业代模棱两可的回答扫了兴致。光有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不够的,企业的经营思路以及销售人员的敬业程度,也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任何一家企业发展的中心要素在于人。基层人员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往往能体现出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考察基层人员素质时可以考评以下3点:
(1)对所销售产品的熟悉程度。包括能否快速报出各品类的出厂价格、零售价格、竞品的零售价格、各系统的基本销售量等。
(2)产品进入市场后,该公司的运作思路。作为一家成熟的公司,必然会在产品进入市场后实施全套的运作方案以及管理体系。企业对产品的市场定位、消费群体的界定、推广费用比例的确定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估等,都决定了该企业专业化的程度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势。
(3)基层人员的敬业程度。基层人员对工作敷衍,得过且过,必然说明该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执行力薄弱。基层销售人员往往是企业销售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宣导者,基层人员在能力、素质、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激情方面存在欠缺,会直接导致该产品在区域市场经营的失败。
厂方销售人员的素质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代表着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也意味着在后期合作中能否保持顺畅,能否实现预定目标。经销商界定厂方销售员的敬业程度、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面,也是选择合作与否的重要因素。五、当前的市场容量——树上的桃子谁来摘
情景六:
某生产馍片企业的业务代表(简称业代):“张总,我们是生产馍片的。现在国内的休闲食品基本上以洋食品为主。比如薯片、虾条之类的膨化食品。馍片也就是馒头片,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我们小时候经常吃。传统食品容易引起消费者对童年的回忆,引发怀旧情结。这类产品应该有很广阔的市场。”
张总:“看起来你年纪也不大吧?属于‘80后’,你吃过馒头片?”
业代尴尬地说:“我是没吃过,但总听我爸提起。”
张总:“你们的一袋馍片要卖多少钱?”
业代:“零售价格定在3.5~4元之间。应该说价格还比较适中。”
张总:“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馒头片有印象,一个馒头才几毛钱,一袋馒头片要三四元钱,他们未必肯购买。”
业代:“是这样的。馍片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消费者需要引导和灌输。像我们这代人虽然对馒头片没有印象,但还是乐于接受一些新生事物的。”
张总:“对馍片的未来市场,我难以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馍片市场容量还是比较小,市场还不成熟。就是将来馍片成为时尚的消费品,最终能留在市场的也未必就是你们公司的产品。你们这个产品我暂时还无法经销。”
分析:
一种新品的市场容量过于狭小,必然意味着经销商在短时间内难以从中获利。或许生产企业会说,该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但未来有许多的变数。在漫长的市场拓展、消费群体的培养以及产品性能的宣导过程中,需要生产企业有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也许产品市场还未打开,而企业已难以生存下去了;也许市场刚有起色,有更大、更强势的企业进入,真正摘到果实的未必就是先行者。对概念过于超前、短时间内难以被消费者所接纳的产品,经销商要慎之又慎。
选择市场容量相对大的产品,就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如产品的市场容量过于狭小,往往会有漫长的推广期和市场培育期。这就需要经销商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而真正取得收获的未必是自己。对这类产品,经销商应当全面评估生产企业的热情能维持多久。六、产品的未来发展前景——短线产品能做吗
情景七:
某饮料企业的销售代表(简称业代):“张总,看看我们的产品。我们是专门生产饮料和瓶装水的企业。”
张总:“你们的产品仿统一、康师傅和娃哈哈,仿得很像呀!”
业代:“是呀!我们就是针对农村市场的,打个擦边球。我们的价格至少低50%以上,产品质量一点儿都不差。现在市场竞争,主要就是价格竞争,价格便宜就有市场。”
张总:“那你们的产品怎么做市场推广?”
业代:“我们是价格一步到位。给经销商留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做我们的产品简单。做得好一个夏季赚个几十万元没问题。”
张总:“货到库里卖不出去呢?你们给退货吗?”
业代:“货是不能退的。我们的产品就这个价格,企业的利润已经很低了。再退货,我们就没饭吃了。”
张总:“你们的产品能卖几年?”
业代:“卖个两三年总没问题吧。我们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转变得快。市场上什么畅销,我们就生产什么,生意总是有得做的。”
张总:“如果卖你们的产品,不是砸我自己的牌子吗?谁都知道我们专门经销名优产品。我要是经销仿冒产品,别人都以为我做的产品全是假的。再说了,你们的产品再赚钱,也只是个短线产品,对这类产品我没兴趣。你们也快走到头了!”分析:
经销商不宜选择短线产品,这类产品短时间内或许有销售量,但成活期非常的短暂。比如一些小企业生产的跟进产品,这类产品在包装、品牌、名称等方面与现在市场热销的名牌产品相类似,但价格非常低廉。推出这类产品的企业无非是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笔就走,这都是企业的短期行为,经销商为追求蝇头小利而经销这类产品,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选择产品时,一个合格的经销商至少需要预判这类产品未来三五年的发展前景。经销一个有发展后劲的产品,是最能带来可观利润的。
做企业,切忌贪图蝇头小利;做市场,最忌讳急功近利。一个没有未来的产品,往往会让经销商的名誉受损,地位下降。这不是一点儿金钱可以弥补的。经销商要塑造自己的品牌地位,离那些短线产品远一点儿。取不义之财,非君子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