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韭莲下藕(2)

一、贼人往往智商颇高。当然,“贼上一百,形形色色”,呆头笨脑的贼自然也是有的。据《吕氏春秋·自知》载:“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这则“掩耳盗钟”的故事,后来由于朱熹《答江德功书》中的一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而演变成了一条成语。不过,像这类“笨贼偷碾子”的非专业化的贼,毕竟是少数。古往今来,人们通常所听到和遇到的,大多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职业化的智贼。就说同样是盗一口钟吧,智贼与笨贼的手法却是天地悬隔。据明·江盈科《雪涛谐史》记:“语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余邑水府庙有钟一口,巴陵人泊舟于河,欲盗此钟铸田器,乃协力移置地上,用土实其中,击碎担去。居民皆杳然无闻焉。”该书还记下了另一个智贼的故事:“又一贼,白昼入人家,盗磬一口,持出门。主人偶自外归,贼问主人曰:‘老爹,买磬否?’主人答曰:‘我家有磬,不买。’贼径持去。”这叫做“贼人计谋深”,也叫“贼精鬼机灵”。

二、贼人心理素质特好。具体表现在:(一)“贼无赃,硬似钢”。明明知道他就是贼,但他铁嘴钢牙骨头硬,咬死不承认,并说:“‘捉贼要赃,捉奸要双’,拿出证据来呀!”只要没有起获贼赃,贼就会大摇大摆逍遥法外。因为贼知道,“大盗沿街走,无赃不定罪”,“贼在当门坐,无赃没奈何”。(二)“背上牛头不认赃”。那一回,阿Q翻墙跳进静修庵的菜园里偷萝卜,被小尼姑逮了个正着。阿Q且走且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它答应你吗?”你瞧瞧,这厮心理素质有多过硬!(三)“贼喊捉贼”。常言:“有理胆自壮,负屈声必高。”贼人在情急之下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突然大喊喝一声“捉贼”,既可分散注意,又能洗刷自己,必要时还可以脚底抹油呢。(四)“贼咬一口,入骨三分”。都说“贼心似铁,官法如炉”,但贼人即使“落炉”,也不会轻易“熔化”;他会无中生有,反咬一口,屈死好人笑死贼。

三、贼人最善把捉机遇。谚云:“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又云:“防贼一宿,贼偷一更。”那么,贼偷哪一更呢?一夜分五更,半夜是三更。7~9时是一更,9~11时是二更,11~1时是三更,1~3时是四更,3~5时是五更。就算是世上最勤快的人吧,也无非是起五更、睡半夜,睡得最安稳踏实的就是四更天,而贼偷便在四更天。俗话说:“贼无冤家,但偷便家。”又说:“贼瞅一步空。”还说:“贼人操的是贼心。”因而贼娃子最善于捕捉、拿捏和把握一切有利时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比如,“月黑风高贼作案,雷狂雨急狼出窝”。又如,“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四、贼人自有贼人的道。《墨子·兼爱上》:“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不过,虽然贼不爱人,但贼却爱贼。因为贼人深知,“鼠要鼠捉,贼要贼拿,铁要铁打”。所以贼与贼讲义气,贼对贼够哥们儿,贼跟贼攻守同盟。据说,古来成大盗者,必须具备“圣人之道”。《庄子·胠箧》记载了春秋时的大盗柳下跖和他手下的一段对话:“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然而,做贼毕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业。俗话说:“贼名难受,龟名难当。”又说:“偷个鸡蛋吃不饱,一生贼名背到老。”还说:“一日为贼终身寇,世代儿孙做马牛。”所以老话才说:“宁缺一只手,不当三只手。”因此上,劝贼人,还是在金盆里早些洗了手吧!

〖饮食·健康〗

◆花下韭,莲下藕

谚云:“花下韭,莲下藕。”也说:“苔下的韭,花下的藕。”意谓开花抽苔时的韭,莲花绽放时的藕,是最应时、最鲜美、最可口的。这个自然,连人都是“花季”的好嘛。

韭是一种古老的菜。《诗·豳风·七月》即有:“献羔祭韭。”韭也是一种美味。唐·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宋·黄庭坚:“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韭是一种宿根菜,可以割食多次(李时珍曰:“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复生,信乎久生者也。”又曰:“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不过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韭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本草纲目·菜部·韭》:“【释名】草钟乳,起阳草。韭之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礼记》谓韭为丰本,言其美在根也。薤之美在白,韭之美在黄,黄乃未出土者。【气味】辛、微酸,温,涩,无毒。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能昏神暗目,酒后尤忌。不可与蜜及牛肉同食。【主治】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人,可久食(时珍按:千金方作可久食不利病人)。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关于韭菜的俗谚很多,如:“韭菜吃头尾”,“三月的韭,朝廷来了叼一口;六月的韭,臭死狗”,“韭菜葱,八老九嫩”,“九月韭,佛开口;六月韭,牛不瞅”等。

俗谚还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据说饮食中凡有“九”者(指音),均补阳,如酒和韭。而藕生于地下,长于水中,乃纯阴之物,故滋阴。因而莲藕多与水、月、女子、情爱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优美”的东西。《乐府诗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唐·孟郊:“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唐·孟浩然:“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俗谚亦有:“藕叶连根,十指连心。”又:“藕生应月,月生一节,闰辄益一。”据《尔雅·释草》讲:“荷,芙蕖(宋·邢昺注:别名芙蓉)。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牧马按:的即菂,莲子),的中薏。”《本草纲目·果部·莲藕》:“……六七月开花,花有红、白、粉红三色。花心有黄须,蕊常寸余,须内即莲也。花褪莲房菂,菂在房如蜂子在窠之状。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壳,货之四方,谓之莲肉。冬月至春掘藕食之,藕白有孔有丝,大者如肱臂,长六七尺,凡五六节。【气味】甘,平,涩,无毒。【主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益十二经脉血气。止渴去热,安心止痢,治腰痛及泄精。多食令人欢喜。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捣碎和米作粥饭食,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安靖上下君相火邪。”据唐·郭橐驼《种树书》传授:“以莲菂投靛瓮中,经年移种,发碧花。”只是不知此法如今传下来否?

(2007年4月20日,即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四,谷雨)

(闲成懒虫,忙成蛟龙配图:自知性癖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