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刀利手(3)

〖饮食·健康〗

◆药对方,一口汤

据传说,药最早始于神农尝百草。《夜航船·九流部》:“神农氏赞:仰惟神农,植艺五谷,斯民有生,以化以育;虑及夭伤,复尝草木,民到于今,悉沾其福。”《神农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之炼形,五芝之延年也;中药养性:谓合欢之蠲忿,萱草之忘忧也;下药治病:谓大黄之除实,当归之止痛也。”《周礼·天官·食医》:“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据《说文》讲:“药(藥),治病草。从艸,樂声。”《急就篇》有“针灸和药逐去邪”之句,颜师古注曰:“草木金石鸟兽虫鱼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俗话常说:“人有四百四病,药有八百八味。”而实际上,中药的种类远不止八百八味。仅药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就记载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纲六十二目共1892种药物。据宋·普济辑录之《五灯会元》讲:“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接得,呈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自古用药如排兵布阵,把一服药中的各味药分为“君臣佐使”,主药为“君”,辅药为“臣”,与君臣相反而成者为“佐”,导药使之与病相遇者为“使”。据《周书·列传·艺术》载,北周时期的大医学家姚僧垣有一个“姚剂三解”的故事:“金州刺史伊娄穆以疾还京,请僧垣省疾。乃曰:‘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缓纵,不复自持。’僧垣为诊脉,处汤三剂。穆初服一剂,上缚即解;次服一剂,中缚复解;又服一剂,三缚悉除。而两脚疼痹,犹自挛弱。更为合散一剂,稍得屈申。僧垣曰:‘终待霜降,此患当愈。’及至九月,遂能起行。”用药的关键是因病制宜,对症下药。谚云:“药对如开锁。”又说:“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还说:“药不投方,哪怕车载船装;药若投方,只要一碗苦汤。”从古及今,富人爱“补”,穷人爱“卜”,即所谓“富不离药罐,穷不离卦摊”。然而,是药三分毒,倘平白无故老吃补药,没准真会补出什么病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的男主角西门庆,其本人就是一个开生药铺的老板,然而这个在黑白两道都很吃得开的青皮流氓,他的小命居然是死在乱用“胡僧药”上。俗话说得好:“一味药,一个性;乱服药,要了命。”又说:“药好哪如不得病,钱多也难保人命。”并说:“十药九毒,有三分奈何谁服?”

◆小儿无诈病

俗谚云:“小儿不蹦,必定有病。”又说:“小孩无假,没病就耍。”还说:“小儿无诈病。”一般的孩子,在半岁至一岁断开母乳之后,一直到三岁之前,会进入一段较为频繁的“闹病期”。其实,“闹病”是小孩儿生长和成长所必需的一份经历,也是生长和成长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俗话说:“小人人,病一回,大一回,长一回心眼儿。”又说:“小孩子能担十分病。”对于做父母的来说,当然是尽可能让孩子避免生病为好。对此,为人父母者在两个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是食(包括喂奶),要给孩子多餐少食;二是衣,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更不要把孩子包裹得太严实。小孩子不知道饥饱和冷暖,吃得太撑了,或者捂得太厚太严,就会上火。“火是病因,风是病根”,小孩子一旦上火,就容易着凉感冒,发烧生病。所以老辈人常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又说:“小孩儿耐冷,酱盒儿耐冻。”还说:“日晒风刮,钢铁娃娃。”

(2007年4月19日,即农历丁亥年三月初三,三月三,古称上巳节)

(钱刀利手配图一:本官不爱财……配图二:三个钱的不跟两个钱的说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