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大(1)

〖时令·风俗〗

◆百节年为大

上古的每个朝代对年的叫法各有不同,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有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实际上,年与岁,也不同。

何谓年?《说文》:“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至于“过大年”始于何朝何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始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不过日子并不固定。大多学者认为,年真正成为一个节日,大致形成于汉代。

何谓岁?汉·班固《白虎通义》:“岁者,遂也,三百六十六日一周天(牧马按:我国古代将一岁定为三百六十六日,后经实测改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参见《史记·历书》),万物毕成,故为一岁也。”

《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汉·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唐·孔颖达《礼记·月令》疏解,对“中数之岁”和“朔数之年”讲得更为具体:“中数者,谓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谓之一岁。朔数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为年。此是岁、年相对,故有朔数、中数之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中数之岁”指的是太阳年(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准确计为365日5时48分46秒),“朔数之年”指的是阴历年。我国的农历实为阴阳合历--亦即实行的是阴历与阳历并行的“双轨制”。前边所说的“十二月中气一周”,即指二十四节气(其中含十二个中气)轮转一周,共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天),正好是一“岁”(即阳历一年)。而阴历平年分为十二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时44分2。8秒,故农历一个朔望月为29天或30天),每年只有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闰年则有十三个朔望月,总共有三百八十三日或三百八十四日,平年与闰年“以十九年七闰调节之”。所以古代以冬至为“岁首”,以正月朔为“年首”。正因如此,民间至今仍有“肥冬瘦年”及“冬至大如年”之俗谚。然而,冬至毕竟不同于大年,所以俗话又说,“百节年为大”。

在下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谈“年”与“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古代的历史纪年采用的都是“朔数”。想读点古书的人,是不能不搞清楚的“朔数”与“中数”的。据《论语·卫灵公》记: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的首要一条,就是采用夏代的历法(“行夏之时”)。《后汉书·律历志》亦记载:“永元十四年,待诏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密。’”可见我们先祖创造的、始于夏代的阴阳合历--夏历(即《夏小正》,俗称农历、阴历或旧历),是一部非常科学而精密的历法。我国现在采用的阳历纪年,是从“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的,到今天还不足百年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至今还是翻着农历、数着节气来种田和过节的。大年,永远是炎黄子孙心目中最大的节日!

在乡村里,一般腊月过半就有了年的气氛。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的序幕便正式拉开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大年”。在我的老家晋北,有一首高度浓缩从“小年”到“大年”之全过程的民谣:“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二十四,裁下对子写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扫掸尘土(晋北土语,揩读千,掸读逮);二十六,割下圪哒肥羊肉;二十七,剃头开脸洗了足;二十八,白面馍馍蒸下两笸箩;二十九,提上壶壶打下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磕头。”另一个版本是:“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都贴刮(糊窗花儿、贴对联儿);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捏扁食;正月初一撅起屁股作揖磕头拜年去!”

另,正月之正,原读为“政”,据说因秦始皇生于正月,名政,为避其讳,秦时改为平声,读如“征”。正月初一过大年,大年前夜是除夕。除夕向来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故各地均有“熬年”或曰“守岁”之俗。宋·苏东坡《守岁》诗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明·祝允明《除夕守岁》诗亦云:“来寅去丑两无情,我自难眠过五更。堪笑大家终夜守,任君不守也天明。”在除夕之夜,新年之朝,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据传说是为了“年头一咬,灾祸全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年一度的过年盛典,似乎专为孩子们所设计。大约每个人在孩提时,都有盼望过年的心情。穿新衣,戴新帽,压岁钱,响花炮,年简直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年龄大的人,过得年多了,常有“过一年,减一岁”的悲凉之语;因而古人亦将年龄称为“年齿”,取年与齿俱有零落之意。唐·骆宾王有句:“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对年即流露出那么一丝悲凉,一点落寞。

◆雨水动粪土

谚云:“一年两头春,一年不见春。”也就是说,如果上一年有两个立春,那么第二年就没有立春了。由于今年(丁亥年)是“无春”之年(立春提前到上一年--即丙戌年的十二月十七日),因而雨水就成了农历本年的第一个节气。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比如农历丙子年(1996年)是大年初一交雨水节,农历己卯年(1999年)是正月初四交雨水节,今年则是大年初二--即阳历2月19日9时8分交雨水,这一天正好是七九第六天。俗话说:“七九八九,河塌水流。”雨水节一到,寒冷的降雪天气已经过去,下雨的季节到来了。明·张岱《夜航船·春》:“雨水:前此为霜为雪,水气凝结;立春后天气下降,当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逸周书·时训解》:“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大意:雨水这一天水獭把捕到的鱼像祭祀一样陈列在水边,再过五天鸿雁从南方向北方飞来,再过五天草木开始萌芽。)谚云:“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又云:“雨水日清亮,当年雨水旺。”还说:“雨水过,粪土破。”也说:“雨水动粪土。”雨水节一过,农人们就开始赶着牛车或小驴车,往田地里送粪准备春耕了。要想吃香的,就得做脏的,好田地离不了肥料,庄户人好作务屎尿。谚云:“要想种田,屎尿不嫌。”又说:“庄稼百样巧,粪是无价宝。”还说:“一亩地,十车粪,庄稼不长人不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