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2)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在这个世界上,后天可以得到或学到的,只有知识和技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时得到,也可以随时失去。而知识和技艺一旦学到手,火烧不了,水淹不了,人借不去,贼偷不走,就算是再有权再有钱再势焰熏天的大人物,也是无法剥夺的。即使开一枪捅一刀,只要知觉和性命在,知识和技艺就依然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和技艺是“刀枪不入”的。所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讲:“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阿拉伯谚语也说:“技艺是套在手上的金镯子。”

俗话常说:“艺多不压身。”又说:“艺多不养人。”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质上却是很辩证的。一个人在行有余力的前提下,自然是学到的技能越多越好。问题是,人生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最好能在一艺上专精,力争学有所成,甚而获得大成。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还觉得有大把的青春任由挥霍,今天搞搞这,明天学学那,后天又去操持另一摊儿,似乎悠闲从容得很呢;然而,“红颜比春树,流年一掷梭”,眨眼间青春就像流水一样流走了,到头来很可能落得个“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荀子·王霸》有“智者守少,愚者守多”之说:“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无狂乎!’”也就是说,聪明的人本来智慧就多,但仍然去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那还有搞不通、做不精的吗?而愚蠢的人本来智慧就少,却偏又贪多图大,四面撒网,到处开花,最终还不是落得个“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的近乎搞笑、近乎癫狂的状态吗?《淮南子·泰族训》讲:“孔子曰:‘小辩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小见不达。’”其中“小艺破道”一句说得多好啊!自古及今,贪求小艺者,必难成大器;况多求小艺,更难成大道。东汉·许慎《说文》讲过一种身怀多技的鼫鼠:“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鼫鼠本领虽多,却不能立身,可谓样样粗通,件件稀松,只给世人留下了“五技而穷”的笑柄。所以俗话说:“一艺富,百艺穷。”又说:“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好秀才不在襕衫

“秀才”二字,最早出自《管子·小匡篇》:“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这里所说的“秀才”,特指“秀异之材”。据清·梁章钜《称谓录》讲,秀才最初比进士的科第还要高:“唐《登科记》:武德至永徽,每年进士或至二十余人,而秀才只一二人。……元宗御撰《六典》,凡贡举人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通二经以上者,为明经;明闲时务,精熟一经者,为进士。……今则以‘生员’而专称此名矣。”《称谓录》里还有不少与科举有关的词条,谨摘录几则如下:

拔贡(明)《会典》:十有二岁,各拔其学之优者而贡之,曰拔贡。

举人《明史·选举志》: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盖古称所举之人为举人,未尝定为名目。而称乡试中式曰举人,则自明始。

明经《大唐新语》: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牧马按:科举取仕制度,由隋炀帝首创)。唐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盖当明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艺取者谓之明经,则明经实与进士相等。

进士《唐书·选举志》:唐制,取士之科,其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

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明史·选举志》: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牧马按:解元之解,音jiè,读如《苏三起解》之解),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到明代以后,秀才专指书生以及读书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秀才】①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②泛指读书人。”又:“【生员】明清两代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县学读书的人,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通称秀才。”秀才通过乡试、会试一步步考上去的,就步入了仕途;没有考上去的,有不少人便成了“落魄秀才”。俗话常说:“出嫁姑娘哭像笑,落第秀才笑像哭。”又说:“秀才落魄,下乡教学。”乡下关于秀才的谚语很多。如:“秀才肚,杂货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人情纸半张”,以及“秀才不怕襕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等等。襕衫,是明清两代法定的秀才专用“制服”。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衣裳》:“襕衫:明朝高皇后见秀才服饰与胥吏同,乃更制儒巾襕衫,令太祖着之。太祖曰:‘此真儒者服也。’遂颁天下。”老话常说的“好秀才不在襕衫”,意谓有本事不在乎装扮上,就好像说“包子好吃不在褶子上”一样。在乡间,秀才的科名虽低,但毕竟是有功名的人。所以俗话常说:“秀才保自身,举人保一村。”又说:“秀才百亩田,富贵小双全。”

〖饮食·健康〗

◆春捂秋冻

谚云:“杨柳发青,百病俱生。”又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什么春天要捂,秋天要冻呢?《礼记·郊特牲》:“春是养生之时。”养生防病,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有备而无患。《淮南子·人间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春天养生,重在御寒防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风者,百病之始也。”又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俗话也说:“春风入骨。”又说:“春风毒似虎。”还说:“春冻骨头秋冻肉。”所以说:“不怕穿得晚,就怕脱得早。”结论:“春捂秋冻,老了不落毛病。”

◆老健春寒秋后热

俗语“老健春寒秋后热”,有时也说“老来精神秋后热”,指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强健,就像“倒春寒”(冷)和“秋老虎”(热)一样,看上去势头很猛,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老话又说:“半夜残灯天晓月,老健春寒酒后热。”《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宋·欧阳修《与沈待制》亦讲:“春寒、秋热、老健,为此三者,终是不长久之物也。”所以俗话常说:“老娘好比秋后雨,下了一场短一场。”并说:“早把甘脂勤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至于多大年龄算老?古代的各种典籍说法不一。有说“老谓五十以上”(邢昺注《论语》),有说“过五十六为老”(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有说“六十者为老”(《唐书·食货志》),还有说“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也”(尹知章注《管子》),但一般认为“七十为老”。汉·王逸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时说:“七十曰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亦讲:“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皆白也。”《礼记·曲礼上》讲得更具体:“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髦,七年曰悼,悼与髦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仕。”《礼记》为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尊奉的“五经”之一,故其说得到官方认可,即七十为老。所谓“大夫七十而致仕”,即规定官员到七十岁退休。

俗话说:“一夜老了茶,一年老了爹。”还说:“娃娃一天一个样,老人一天一个样。”就像新生娃娃长得快一样,人到五十岁以后,也开始老得快了。据《礼记·王制》讲:“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牧马按:古时富贵而年老的男人蓄妾,一为伺候起居,二为伴睡”取暖“。穷人家则是让四五岁或六七岁的小孙子,跟爷爷谁在一个被窝里,也是为了充当”小火炉“的),九十虽得人不暖矣。”正是由于人对老的无奈,佛家才将老与生、病、死并列为人生四大悲苦。唐·张籍有诗:“老去多悲事,非惟见二毛。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唐·元稹在写给老友白居易的诗中无限感伤地说:“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就连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刘彻,面对衰老也忍不住悲叹:“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007年2月4日,即丙戌年腊月十七日,立春)

(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配图:昨日花簌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