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和 风来知秋

 

中国在古代就曾为行为怪诞的反常识的天才们留有一定的空间。从魏晋以来,狷介不羁、放浪形骸还被誉为一种文人名士的美德。李白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天才,他经常高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没有科举的"学历",但还是被唐玄宗低声下气地请入了宫中尊为翰林。即使他在宫中喝醉了酒,"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让太师研墨,让大太监脱鞋,闹得太不像样子了,唐玄宗也只是"赐金放还"而已。

有人说日本人只会模仿,不会创造,我觉得这话并不正确。据调查,日本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种族之一。那么,日本为什么少有哲学家、思想家?日本人为什么在涉及需要充沛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显得捉襟见肘呢?是不是日本所有的考试中都带有那种分辨用纸的正反的舍本求末的倾向呢?是不是日本太多的常识性的细节封杀了太多的反常识的,也只有在反常识中才能诞生的天才呢?

"一叶知秋"和"风来知秋"

"一叶知秋"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中国古代诗人非常喜欢"一叶知秋"这个意象,钱起"长信萤来一叶秋,蛾眉泪尽九重幽",柳中庸"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韦迢"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戎昱"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都是从"一叶知秋"中化出的诗句。

诗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个意象,无疑是因为这个意象以幽微之变化观无限之天宇,以一点之金黄见乾坤之移转,如此精致敏感之神经,非常人所能及。

然而,在日本同样的咏秋之诗中,可见比中国诗人更细腻的,樱花微颤间梦的呢喃般纤细的神经。《古今集》的诗人云:"满眼不见寸秋影,风里惊闻白露声",日本诗人不像中国诗人那样,是在微小的形象之中敏锐地捕捉到秋的信息,而是在没有丝毫具象的风声中听到了秋声,这就不是一般的对自然的细腻洞见了,而是从无见有,这是只有日本诗人才能聆听到的自然透明而精微的变奏曲。

和游牧文化的西洋人相比,农耕文化的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是够精微的,入诗入文,也比西洋人更加色彩斑斓,但和日本人相比,还是显得壮阔和疏略得多。

同是农耕文化,为什么日本人比中国人细腻呢?我想这和中国与日本是不同的农耕文化有关。

日本的农耕文化是"稻作文化",而且处于稻作北限。北限稻作的特点就是受自然微妙变化的绝对支配。如果不从季节的变化中掌握每年都有微妙不同的农时,就要严重地影响收获。因此必须从花开花落、风吹草动、鸟唱虫鸣中掌握季节微妙的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