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8)

改革的力量确实强大。新的潮流,新的风尚,从沿海吹到内地,接着席卷西部。一天当中,小老板刘汉元最轻松的时刻,就是骑着永久自行车来回于饲料厂和住所之间。这年3月,他用养鱼积累起的全部资金,在老家永寿这座古老小镇上圈出八分地,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渔用配合饲料厂。

五年前,16岁的刘汉元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水库渔场当技术员。环境的闭塞与几乎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让刘汉元专注于农村养殖场的渔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此时沿海地区用网箱养鱼的经验,以及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一立方米水体养出上百公斤鱼的事实,刺激了他搞养鱼科研的积极性。经过思考,他决定在电站尾水渠搞网箱养鱼试验,“无意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河沟头养鱼?”因为这个在老乡们看来近乎“荒唐”的举止,让刘汉元受到无数质疑。

说服家里人,从信用社贷款500元,找来废钢管和旧铁丝,自己敲敲打打做好一个60多平米的金属网箱,投入了185公斤鱼苗,试验由此起步。在试验过程中,刘汉元用一台老式绞肉机,严格按照营养配比,做成了最早的通威颗粒饲料。同年秋天,网箱产鱼2780斤,亩产3万斤,盈利1950元,震惊省内外。在政府推动下,刘汉元的水产养殖技术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向全国范围推广。养鱼的市场竞争开始激烈,刘汉元想到了“当年市场上几乎买不到任何商品饲料,更谈不上高效、优质的复合饲料。但我知道,养鱼的人一定需要。”他要研制鱼饲料买给所有养鱼的人。

市场证明了刘汉元的判断。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刘汉元成为这一行业天生的垄断者。仅仅四年,他的资产达到千万元。

时代真的变了,整个国家都在巴望着能有更多的突破。这一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八六三计划”,直接推动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风云骤起。传言,这项计划的想法是在美国“星球计划”的刺激下产生。邓小平在建议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推延。国家为此拨款100亿。

盘踞在上海冶金大楼16层的长达19年之久的两条“文革”标语,被一洗而净。为之付出的代价是8500元,耗用200个劳动日;上海市区内,每平方米售价五百二十元至五百五十元,郊区售价为四百一十元至四百八十元;甚至在云南边疆江川县,也有新闻――星云湖畔有农民办了“度假村”。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

中国第一座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丰富人民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通过广播,12岁男孩林东听到一则消息:有个叫李嘉诚的人,捐资2亿元人民币给汕头大学作为办学资金。86年人民币的最大面值是10元。林东盘算,2亿元人民币,该有2吨重吧?李嘉诚是谁?他为什么这么有钱?

男孩林东找到一本《李嘉诚传》。正是这本书点燃了他的梦想:25岁之前创业成功,开着私家车,住着带花园的别墅,大客厅摆着三角钢琴,然后出国留学。过了四年,林东向家里借了30万元单干,第一桩生意是卖绿盛橙汁。由于错过饮料销售旺季,出师不利。他又选择受季节影响较小的牛奶,并天真地认为,只要产品+广告就能成功。因此,他把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部都投到牛奶广告上。显然,林东忽略了进入牛奶的企业资产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这些企业在广告上的投入,林东根本无法企及。几个月下来,亏了100多万元,其中75万元是亲朋好友的借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