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光明的中国(12)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的核心,邓小平设计并参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拉开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序幕。但是这个奇迹的起点,是他屡遭迫害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邓小平几度沉浮,但从那时起,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他改革思想的闪烁:

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主张使包产到户合法化:“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现在看来,不论工业还是农业,非退一步不能前进。你不承认这个退?农业不是在退?公社不是在退?公社核算退为大队核算,大队核算又退为生产队核算,退了才能前进。” “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1977年7月,73岁的邓小平恢复党政军职务,开始了他辉煌的古稀岁月。时机的成熟、思想的沉淀再加上超人的胆识与智慧,邓小平打破了旧体制的锁链,带领整个时代翻过新的一页。

事实上,在邓小平正式复出之前,他已经奏响改革开放的前奏。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对此,邓小平态度鲜明地对中央办公厅两位负责人说:“‘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这次表态,是邓小平开始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先声。来年春天爆发的世人皆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此已定下基调。

复出后的邓小平迈出了一连串坚定而有力的改革步伐:

他一步步带领人们走出思想的牢笼。他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他支持安徽农民的“出格举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偷偷地搞起分田到户,邓小平听取完安徽省有关农村改革的汇报后,坚定地说,“你们就这么干下去,实事求是地干下去,要不拘形式,千方百计使农民富起来”;

他改革的决心人民可鉴。他在东北视察时,曾这样动情:“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一句话,道尽改革乾坤。

他转动了改革开放的枢纽――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提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先富带动后富的观点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被束缚的手脚开始伸展了。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但拨了乱、反了正,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经济的破冰之举就此开始,百废待兴的局面就此撬动。自此,中国演奏出一曲激情澎湃的改革进行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