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这不是一个小公司(6)

如果谷歌止步于网页搜索的成功,而且只是网页搜索,那么它的故事将是紧凑的。但是谷歌所追求的是对各种形式的所有信息的掌握,因而它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庞大、更加复杂、更加有趣了。而且这个追求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未经检验的。从1999年6月公司在接受了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的2500万股本资金后发放第一份新闻通稿起,谷歌就决定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都组织起来,让它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收,可以利用”。时至今日,谷歌一直使用谦逊的口吻来表述公司的使命。在公司成立7个月时,它正式放弃了开办时由两名创始人匆忙写在谷歌网页上“让网上的高质量信息搜索变得更容易”这一有限目标,转而将“组织起世界上的全部信息”作为企业宗旨,其超凡的雄心壮志就此成为具有公共意义的重大事件。

谷歌的管理层切实懂得,公司越是朝向这个终极使命迈进,就会有越多的人被这个前景所震撼;仅凭一个公司就能将与日俱增的信息财富全部掌握在手吗?2006年,谷歌公司一个不知名的人物准备了一个PowerPoint演示,它在幻灯片中夹带了一句话,说谷歌当时只能获得它所搜索的全部信息的5%。另一张幻灯片更强调说:“我们的计划是获得世界上的全部信息,而不仅仅是一部分。”这两张幻灯片都张贴在谷歌的公司网站上,但显然有人想重新考虑一下这种说法,因为它们不久就被删除了。

将整个世界的信息全部组织起来的思想源自谷歌的创立者所拥有的工程师的世界观以及他们作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起初从事的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科学的确试图帮助图书馆科学,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书籍中所包含的信息全都可以通过电脑查找。在这些吸引知识界目光的挑战者中,就有佩奇和布林的身影。这是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为基础而开展的研究,它的工程学院――而非研究生院就在这个校园。

佩奇和布林与经营IBM数十年的工商业专家没有任何共同点,与经营早期个人电脑的计算机行家也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他们都出生于1973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工业领域中的新一代创业者。他们分别在密歇根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的本科课程,又都在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继续他们的博士学位课程。1998年,他们在创建谷歌公司时,尚未完成毕业论文,但他们涉猎广泛的学术经历给了他们深刻的影响,使他们获得了一种乐观的信念: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设计并构建起一套适当的系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完成的。

他们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仍旧超过了对于创办实业的兴趣。当两个年轻人寻找拥有更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CEO时,他们所期待的也是有着同样追求的人。在埃利克?施密特身上他们发现了这个人既是老练的企业管理人员(先后在Sun微系统公司和Novell公司担任相应职位),又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博士)。施密特2001年来到谷歌,3年后,即2004年,在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三人承诺在今后将共同工作20年――这堪称为开创公司未来伟业的团结壮举,如果能够持久,必将获得三驾马车的美誉。

那些与管理团队一同工作的谷歌雇员的日常所见是,三个人的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他们对于公司应该优先发展什么的想法几乎毫无区别。他们共同将企业的轻重缓急的思想向全公司传播,因而,即使是团队中地位最低层次的人也知道指导他们做出决定的原则是什么,在完成谷歌的使命方面,哪些任务被认为是最有益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