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谈判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混乱。存续多年的谈判机制分崩离析,各个利益集团纷纷跳上谈判桌,抛出自己的谈判条件和要求,既无底线,也无秩序。
先说三大矿业巨头。
谈判开始时,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各自打着小算盘。淡水河谷坚持长期协议定价模式,而必和必拓始终主张推行指数化定价,力拓则一直倡导在现货市场上销售。由于2008年必和必拓与力拓在淡水河谷之后加价,淡水河谷很是不满。2009年淡水河谷选择了静观其变,放弃了首发定价权。
谈判之外,淡水河谷开始积极主动向中国靠拢,不仅多次强调“坚持长协定价机制”这一与中方共同的利益点,还说服中小钢厂继续执行长协合同,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打八折销售,并主动要求锁定海运费以到岸价的方式交割。由于中方钢企很少与海运公司签署长期租约,在海运费上一直都面临很大的风险,淡水河谷则利用自己与船运公司长期的合作关系,主动帮助中方客户联系船东,以稳定海运费。
必和必拓似乎一直游离在谈判桌之外,对长协价格的谈判缺乏兴趣。必和必拓极力推崇指数定价,即钢厂与供应商仍签署长期供应协议,规定每年采购铁矿石的量,同时采用目前主要钢铁咨询商提供的三种指数普氏指数、MB指数、SBB指数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成交当日的铁矿石成交价,以此回避每年一次的价格谈判。事实上,传统的定价机制已经被谈判各方分崩瓦解,如果长协机制谈不拢,必和必拓正好可以拿出自己的定价标准。为此,必和必拓在2009年的谈判中并不急于谈出结果。
力拓并没有对必和必拓的指数定价发表过多的看法,但却表现出最强硬的态度。对于中钢协提出的降价40%以上的谈判目标,力拓铁矿石业务负责人山姆?威尔士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这一降幅。最初力拓也是抱着不着急的态度,一直拖延,指望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给钢铁和矿石市场带来复苏,有利于矿商多要价。直到5月份,距离6月30日的谈判大限越来越近,力拓开始按捺不住,出言要挟中国钢企:如果到6月30日之前仍然无法达成协议,将根据部分合约的条款,终止条款。
中方除了要求大幅降价外,也指望能对定价机制作出调整。
当时的谈判代表宝钢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改变每年以4月1日作为新一年合同价格开始的规定,而改为从1月1日起提前进入下一个合同年。中国钢企提出这一要求的背后是希望尽快解决钢铁企业面临的赢利压力。此后宝钢还提出过季度定价的机制。
制定的谈判策略则是首次采用“总量谈价”,即宝钢代表的是全国主要钢企今年铁矿石的总需求量,拿这个总量去和三巨头谈判。在此之前,宝钢和日本、欧洲钢企一样,在谈判桌上只是提自己的需求量,谈定价格后,其他钢厂跟随。
另外,澳大利亚矿业新贵福特斯克金属集团也首次加入了谈判队伍,代表的是矿企,但由于与中国来往密切,福特斯克金属集团的身份引起业界不少质疑。中钢协将福特斯克金属集团的加入视为对中方有利的因素,并希望与福特斯克金属集团先达成较低的价格,然后由福特斯克金属集团施压给三大矿企。
这一构想显然过于幼稚,福特斯克金属集团固然是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企,但2008年才开始对外销售铁矿石,而三大矿业巨头已经有数十年的销售经验了。2008年淡水河谷先谈下首发价格,必和必拓和力拓随后也并未因此而放弃加价,这也说明必和必拓和力拓的强硬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