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上场(2)

此时,还没有钢企对降价幅度做出预测,部分贸易商预计降幅在10%~20%。麦格理、瑞银和高盛先后对降价幅度做出预测,估计高盛很可能降价15%,瑞银则大胆预测降价幅度为40%。

所有迹象都表明:连年坐地要价的矿业巨头手中的砝码轻了很多。

中钢协上场

11月铁矿石谈判开始时,宝钢仍然是中国钢企的代表。但过完新年后,谈判的代表换成了中钢协。

每年的铁矿石谈判都是由商务部进行整体规划,由宝钢牵头谈判,然后再把谈判情况报告给中钢协,中钢协再向商务部汇报,商务部再报给中央。今年是商务部第一次放权给中钢协,对于中国谈判代表小组为何中途换帅的问题,官方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解释。

但是历年来,有不少钢企都在私下质疑宝钢的代表资质:宝钢是否能够为所有钢企争取利益最大化。经过2008年的暴涨之后,其他钢企积怨更深,这些抱怨逐渐向上反映。到2009年谈判时,不少钢企都跑到了商务部去告状,无奈之下,商务部中途转向中钢协,放权中钢协全程参与。中钢协不需要在谈判过程中向商务部汇报相关细节,相关部门为中钢协设置了底线幅度,在此幅度内,中钢协有权敲定。

中钢协的首次上场显得比以往任何一次谈判都更高调,态度异常强硬。与宝钢不同,中钢协对媒体不是缄默不语慎之又慎,往往会通过媒体第一时间传递谈判信息。

早在谈判之初,中钢协就明确表示要求降价,单尚华更是公开表示钢材价格已经降到了1994年的水平,铁矿石价格也应该相应大幅下降。这一说法迅速被解读为中钢协认为铁矿石价格应该降到1994年的水平。2008年铁矿石基准合约价格约为每吨美元,而1994年约为每吨美元,降到1994年的水平则意味着要开出降价82%的筹码。

经过谈判小组的研究,中钢协最后正式对外界给出的谈判目标是:铁矿石价格回到2007年的水平,即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至少要降价40%,而澳大利亚铁矿石则要降价45%。但这一要求并没有得到矿企的认可。

在应对谈判的同时,中钢协也开始大刀阔斧地整肃不利于谈判的市场因素,这些历年谈判都存在的顽疾主要有:进口铁矿石无序化、个别钢企擅自行动。此外,还有一个不算是顽疾的问题也一直让中钢协十分不满,就是钢企随意上调钢价。

最后一个问题很明显是针对宝钢,宝钢涨价一向是国内钢价走势的风向标。在连续几年谈判中,宝钢都在关键谈判时期上调钢材出厂价格;而在谈判中,矿商的底牌正是中国需求旺盛而且钢企赢利丰厚。中国显然不能一面“哭穷”又一面涨价,宝钢这种涨价行为早已经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2009年5月底,单尚华曾亲自前往宝钢协调涨价事宜,希望宝钢不要在谈判的关键时刻涨价,压缩谈判空间。此时宝钢涨价则意味着市场进一步好转,矿商更有理由来拒绝大幅降价。然而,6月10日,宝钢还是上调了7月份的出厂价。这让中钢协很是气愤,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却认为涨价是市场化的行为,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决策。

事实上,中钢协想要约束的并不只是龙头钢企调价,自主导谈判以来,中钢协希望调控整个国内钢厂的生产进度,为谈判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早在年初,中钢协就要求各大钢企严格控制产量,要求全国产能下降20%。

中钢协还在2月18日召开理事会,审议《规范国内钢材销售行为的公约》,要求下属所有会员企业签订行业公约,要求钢铁企业不能以低于成本价销售钢材,以稳定钢材销售价格。

然而,从后续市场的演变情况来看,中钢协的一系列铁腕强势政策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

铁矿石进口一如既往,各大钢厂和贸易商在年初就开始抢运铁矿石,上半年总共进口了铁矿石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仅6月份单月就进口了552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中国港口的铁矿石库存也迅速攀升到了近7000万吨,算上场外的库存,全国总库存已经逼近1亿吨。

钢材生产同样是不减反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前五个月全国粗钢产量就达到了亿吨,同比增长了。如果考虑到年初不少钢厂还处于减产阶段,那么可以推断全年的产量至少可以达到亿吨。

讽刺的是,年初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中,明确要求2009年全年粗钢产量控制在亿吨水平,表观消费量(即进口量减出口量加产量)控制在亿吨。很显然,这个目标只是中钢协的镜中花,水中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