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吞“香港电讯”

1989年6月5日,香港股市一开盘,恒生指数骤然大挫,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套现。这天,香港恒生指数狂跌581点,跌幅达21.57%,为香港证券史上继1987年10月“87大股灾”①之后的第二大跌幅。

国内政局的动荡使香港人对“97回归”后的前景不看好,公司和企业搬迁或撤资的现象大规模发生。1989年6月股市狂跌后,搬迁之风愈演愈烈,各类公司迁往境外的不计其数。

另外,英国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对于香港各界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英国似乎对1984年12月正式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有些后悔了。6月19日,英国外相杰弗里·豪单方面提出推迟原定于7月举行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第十三次会议。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联络小组自1985年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单方面推迟会议的事情。

不久,杰弗里·豪又致信吴学谦副总理,在对中国国内形势做出评论的同时扯到香港问题,说香港的信心严重受挫。他公然提出中国军队在香港回归后究竟还要不要在香港存在的问题,并表示英方准备重新考虑1991年香港直接选举的安排,同时要求中方推迟基本法颁布的时间。

中国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一事,早已写入中英联合声明;而对香港1991年选举的安排,双方磋商中也已有共识。此时英方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想“翻案”。

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的交恶,让一些香港的英资企业如坐针毡。香港电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就心急如焚,一方面,公司股价直线下滑,让股东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九七”之后的前景难料,各股东连日开会也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1981年10月1日,香港大东电报局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接管香港对外电讯。其中在伦敦的英国大东电报局占八成股份,其余二成由港英政府掌握。香港电讯公司垄断着香港与境外的电讯业务,但在运营上使用香港电话公司的本地网络。为此,1983年,香港电讯收购了香港电话公司的全部股权,使它们一起成为英国大东电报局的附属公司。

1986年,香港大东在香港上市,不久,跃居香港第二大上市公司,仅次于汇丰银行;1987年10月,香港电讯与香港电话公司正式合并,组成香港电讯有限公司;1988年2月1日,公司在香港上市,市值650亿港元,超过香港首席财团汇丰银行,成为上市公司老大。

香港电讯上市以后,股东以香港本地股民居多,香港电讯虽然已成为一家“本地色彩的公众公司”,但是,最大的股东还是英国人。

时局的动荡下,岛内外迁风波愈演愈烈,这使得香港电讯几大股东又急又慌,但是尽管他们连日开会商讨,却仍束手无策。其他公司外迁,可以重新开张,照旧经营,而香港电讯如果搬离香港,它历经百年打下的电讯江山都将失去!因为它的客户不可能跟着迁走。搬与不搬,香港电讯面临生死存亡的两难抉择。最后,他们终于坚持不住,大家商议忍痛放血,集体出售部分股权套现离场。

这时,股灾对中信香港的业务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荣智健却对香港“九七”后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经济大震荡之际,他马上调整中信香港的投资部署,以尽量减少损失。

荣智健收到香港电讯要出卖股权的风声后,马上意识到参与香港电讯的机会来了!电讯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巨大的商业利益让荣智健早想搏浪其中。

荣智健马上召开董事局会议,阐明了自己的计划。诸董事对香港未来的局势亦如荣智健一样信心百倍。荣智健一说,当场通过收购决议。第二天,荣智健便亲自登门拜访香港电讯的股东,准备收购香港电讯。

荣智健离开后,香港电讯董事局马上召开会议并迅速做出了同意的决议。他们担心荣智健变卦,随即以书面形式通知他,以示自己的郑重。荣智健收购香港电讯股份的要求得到了香港电讯方面的同意,收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荣智健随即请示北京总部。

此时,荣毅仁正在加拿大访问,而总部对荣智健的想法却有所顾虑。经过多方努力,总部终于同意了收购计划,但是要求收购资金由荣智健自己解决。

收购香港电讯20%股份要100亿港元资金,这是对荣智健最大的挑战,当时中信香港只有十几亿港元资金,怎么办?

荣智健决定采取融资、配股的方式筹集资金。一方面,他动用中信香港内部的自有资金20亿港元;另一方面,发行10亿港元五年期的香港电讯认股权证和2.24亿美元的零息债券。同时再向银行贷款54亿港元,在港的数十家外资银行同意贷款给中信香港,并且不需要提供担保。

最终,中信香港以每股作价4.55港元,斥资103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讯20%的股权。收购完成后,中信香港总资产跃升至200亿港元,成为巨无霸企业。

这是香港历史上最大额的交易之一。

中信香港收购香港电讯部分股份的巨大成功,震动了香港。荣智健此次收购使得中信香港一举成为香港最大上市公司香港电讯的第二大股东,直接从大门进入了香港的电讯产业,而且中信香港总资产一夜之间跃至200亿港元。而香港电讯诸大股东因为中信参股解决了“九七”后的生死问题,也十分满意。

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权是中信香港组建以来最大的一项投资,取得了预料之外的好结果,荣智健功不可没。但是,他事前没有向国务院主管部门请示,这引起了高层有关领导很大非议。事后,荣毅仁的好友、中信公司总经理徐昭隆协助荣毅仁写了“陈情表”,说明事情详细经过,说明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以求得有关领导的理解和谅解。

尽管如此,有人还是“上纲上线”,乱扣帽子,说中信香港这是帮助英国人抽走资金,一时对荣氏父子形成雷霆万钧的压力。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获悉了这个情况,又一次出面为荣毅仁撑腰。

邓小平说:“只要国家不提供担保,由他们去搞好了。”

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也出来讲话了:“中信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支持它,维护它!”

这样,非议才渐渐消去,荣智健闯关成功!后来,英国著名杂志《世界金融》将此次收购评为1990年世界最佳融资项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