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生蛋

荣智健在香港大肆收购企业的同时,也使中信香港债台高筑。收购嘉华银行、国泰航空、香港电讯等企业,动用资金过百亿,主要融资手段无非是自有资金、国家有关部门和总部拨款、银行放贷和发行债券等,这些融资方式都属于借贷型筹资方式,有固定的利息支出。对于中信香港这种依靠收购发展的经营模式,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至为重要,如果债务包袱过重,将使中信香港陷入困境。

如何解决现金流问题?对于胃口巨大的荣智健来说,只有通过资本上市,才能进一步满足其对资本的需求。并且股市的融资成本较低,较灵活,更便于像他这样的资本运作高手操作。

因为IPO较借壳上市更为复杂,荣智健决定在香港股市里寻找规模较小、业绩平平或亏损的上市公司,来实施自己的上市计划。

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他要求下属关注这些公司业务前景是否良好,经营是否正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香港上市公司上千家,要找到合适的壳并不容易,这使得荣智健的计划迟迟无法开展。

正在荣智健困恼的时候,港龙航空原大股东曹光彪要出售自己的泰富发展公司的股权,泰富发展公司的前身是新鸿基首脑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公司,成立于1985年,第二年通过收购新景丰公司上市。上市后,在泰富的股权中,曹光彪家族旗下港澳国际公司占51%股份,获得控股权,冯景禧占19%。

曹光彪之所以出售泰富发展,与荣智健之前收购港龙航空有莫大关系。港龙航空与国泰角力搞得曹光彪财力枯竭,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得已通过出售资产来缓解公司发展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曹光彪真是荣智健的福星,先是把港龙航空卖给了荣智健,现在又将自己的上市公司也卖给荣智健,而且都是在荣智健最需要的关头。

1989年8月,中信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Monbury”,专门负责收购泰富发展,持有泰富发展控股权的曹光彪家族成为直接目标。1990年1月,荣智健又专门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的百富勤①为收购财务顾问。

收购非常顺利,中信香港迅速买下曹光彪通过罗克汉蒂顿(Rockhampton)投资公司持有的51%股权,共3.311亿股,每股作价1.2港元,总价约为3.97亿港元。

中信香港用旗下港龙航空38.3%的股权作价约3.739亿港元与泰富发展增发的股份进行交换,折合泰富发展约3.116亿股。至此,中信香港持有扩股后泰富发展59.51%的股权。每股按收购价1.2港元计算,此次收购共增发3.8亿股,泰富发展总股本达10.8亿股。

中信香港将泰富发展旗下永新股份8%的股权共4891.9万股,以每股1.5港元的价格转让给曹氏,泰富发展又回收资金7337.85万港元。

其后,中信香港将旗下裕林工业中心、大角咀中心以5.5亿港元转让给泰富发展。

收购泰富发展,中信香港实际并没有投入多少钱。在上述同时进行的一揽子交易中,中信香港用港龙航空38.3%的股权加两处物业即实现了借泰富发展的壳上市的目的。由于获得对泰富发展的控制权,中信香港并未丧失港龙航空及两处物业的控制权,还获得了1.53亿港元的现金收入。

而泰富发展在转换东家的过程中净现金流出3.95亿港元。泰富发展5.5亿港元购买中信香港两处物业,只回收了出售永新股份8%股份获得的7337万港元;增发新股3.8亿股中,除用于置换港龙航空股权的3.116亿股外,尚余6838.765万股,获得8206.5万港元(6838.765万股×1.2元/股)。

为补足这次并购中需要的庞大现金流,1991年8月,泰富发展随即以每股1.35港元配售14.9亿股新股,主要由郭鹤年、李嘉诚认购。中信香港同时将国泰航空12.5%股权注入泰富发展,换回泰富发展约24%股权,并将其改名中信泰富。这样,中信香港在中信泰富的股权下降至49%。

中信借壳上市之路,规避了初始上市的一系列法律程序,避免了复杂甚至是艰难的企业“包装”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得中信香港通过成功收购泰富发展一举踏足香港证券资本市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