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陆小的普通毕业生,通常就留在本省新军中充任下级官佐,虽不如士官生们显要,但却是真正的实力派人物——民初二十年军阀混战的骨干中坚力量,其实就是这帮陆小毕业生。
云南都督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骑科出身。1911年领导云南独立起义,1916年领导云南护国起义,同年底病逝于日本。所以陆小的校长如果干得好,对军队基层就会相当有号召力。但是这个活儿并不好干,那帮军阀候补生可不是省油的灯,比如前述被学生抢走军装的四川陆小校长姜登选,就是一个倒霉的典型。
割据这种事儿,说实话,是相当讲运气的,相信蔡将军对此一定有同感。为啥呢?因为像他那样的大英雄,也曾被人家赶过一回呢!
说来这全得怪地域之争。也真是惭愧,咱们的中华帝国在统一了两千多年后,大家伙儿居然还能把外省人当成外国人。
本来按朝廷的打算,是要在广西建立一镇(师)另一协(旅)的新军,以备镇抚殖民安南的法国鬼子之用的参见《李宗仁回忆录(上)》(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三章“陆军小学的教育”第四节,P36。原文为“原来广西在清末训练新军时,拟编练一镇一协”,为便于读者理解,语言上略加改动。。为贯彻朝廷的既定方针,地方政府便预先开设干部学堂,准备按此建军计划培养两百余名下级军官,先把新军的骨架搭起来再说。
但计划不如变化快,民穷财尽的朝廷很快就发现经费不足,于是便将计划修订为先编一个混成协。建军计划一下子缩减了三分之二,培养两百多号下级军官就显得太多余了。
正巧当时蔡锷还兼任着兵备处总办的头衔,于是他便决定举行甄别考试,以此成绩为标准淘汰多余人等——可要命的是,他培养的是新式军官,却偏偏要像考进士一样以国文水平决定取舍!
说来蔡锷此举,实在难以逃脱假公济私、偏袒同乡之嫌。因为这帮学生中,湖南人不在少数,而众所周知的是:湖南籍学生的国文水平普遍较广西籍学生为高。
所以这样一来,最后通过甄别考试留下来的一百二十名学生中,湖南人竟然占了九十多——这还算是广西人的学堂么?于是桂人大哗。长期以来一直积累着的湖南人与广西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而激化,一场轰轰烈烈的“驱蔡运动”随即爆发!
据后来的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回忆:一时间,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陆军小学的学生也整队到抚台衙门前去请愿,而且声称不怕杀头。嗯,代总统说他本人也去了(绰号“猛仔”的李代总统,虽然刺刀功夫一流,但国文底子也不咋样,自然应该去的)……其中闹腾得最积极的,居然还是那些和蔡锷同为乱党兄弟的同盟会分子!
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蔡锷只得离开广西,去了云南。
此刻的云贵总督,正是当年把蔡锷请到广西去的李经羲,他一向赏识蔡锷,立委其为云南新军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蔡锷辖下的两位标统(团长)分别是丁锦(秀才,北洋将弁学堂)和罗佩金(士官六期),管带(营长)则多为士官出身,如唐继尧(士官六期)、刘存厚(士官六期)、雷飙(湖北武备学堂)、谢汝翼(士官六期)、刘云峰(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韩凤楼(士官六期)、李鸿祥(士官六期)这些人——未来那些护国英雄和割据诸侯,正济济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