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民国]弘一法师(2)

正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即观世音。

智悲双远、

┌约智:观理事无碍之境,而了达自在。?—自利之妙用┐

自利利他,

│ ├

故得观自

└约悲:观一切众生之机,而化度自在。——利他之妙用┘

在之名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 ──┴境处

├受蕴:领纳义,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之 ─┐

五 │ 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词(即是随官 │

│ 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 │

│ 觉释之则非,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内心

蕴 ├想蕴:取像义,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

┌由外境色……而感著种种受——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唯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如恒河水,鱼龙认为窟宅;天众认为琉璃;人间认为波流;饿鬼认为猛焰。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鱼龙……窟宅

恒河水┼天众……琉璃

├人间……波流

└饿鬼……猛焰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读书导航